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作品:精神故园(6)

2022-08-28 21:43:00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凛凛高风访故园,这是一个年轻干部与老一辈革命家、普通党员与最高领导人为共同事业深情交往、真诚相待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无论战争年代、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

凛凛高风访故园

这是一个年轻干部与老一辈革命家、普通党员与最高领导人为共同事业深情交往、真诚相待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无论战争年代、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都不鲜见。在我看来,这也许正是我们党能够以巨大凝聚力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胜利的原因之一。

与这个故事相关联的是,那次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还有一个附带收获,即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经典《回延安》。作为延安走出的诗人,贺敬之跟随胡耀邦一道去了延安,“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都是他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文学界同去的,还有青年作家萧也牧,他为大会写作的“少先队员献词”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激情澎湃,博得代表赞扬,也成了媒体宣传的一大亮点,至今常有人提起。

斗转星移,山河日新。六十多年前那次大会发出的“绿化黄土高原,控制水土流失”“让祖国河山更加美丽的倡议在延安已变为现实。近二十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延安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治沟造地工程,取得显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三,林草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五年都在三百天以上,昔日黄土裸露、灰尘弥漫的贫瘠山区已变作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真让人难以想象。这次回去走马观花看了六个县市,见到的同事和亲戚朋友都以延安现在的“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深为自豪,并真心实意动员我“回来养老”,让我既欣喜,又感动。

做过安塞县和宜川县副县长的市作协主席霍爱英有过一篇《有一种绿叫延安绿——谨以此篇献给延安退耕还林20年》的文章,里面写延安绿,是“一镢一锹挖掘的绿,一山一峁织就的绿,一沟一壑连接的绿;一点一滴汇成的绿,一笔一画大写的绿,一年一月积攒的绿。”亲力亲为,深中肯綮,我自有同感,而且也像她一样深信:有了这种久久为功的毅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延安一定会以更大的作为、更出色的成就为党争光,为时代添彩。

延安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幸福,更美好。

原载《中国作家》2021年第7期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