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6)
粲然双璧
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又有谁能看到六十多年后的丽江呢?因此两位和先生只能假设,只能希望,只能坚信自己的理念是对的,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去做说服的工作。最后虽然没有完成,但是他们想要改革文字的这片心愿,这份努力,在纳西族的文字发展史上绝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也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和才曾写了一幅麽些文的情歌长幅,送给在李庄共结良缘的逯钦立、罗筱蕖夫妇,这是描述一对恋人彼此爱慕相思,却不得见,怅然若失之情的:“白鹤云中过,唯闻鹤鸣音;不知飞何处,亦不见鹤身。”这些写得十分规矩的麽些字,可以轻易地看出此时的和才已经在尝试把东巴象形文字升华到书法艺术的层面,也试图做些两个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工作。他这种把麽些文按汉人习惯来呈现新貌的写法,非常明显的是受了董作宾先生以甲骨文书写对联的影响。
1948年底,“中央博物院”奉令准备择将其精品撤往台湾,和才对去不去台湾陷入了苦恼。想了几天后,和才对李霖灿先生说:我决定不去台湾,我是生长在山坳子里的人,山路再远,爬我都可以爬回家去,隔了海水我就没办法了,只好和你家在此分手各奔东西了。于是,这一对共生死同患难的异族兄弟,在一个寒风凛冽、冰雪纷飞的冬日,在南京下关火车站洒泪痛别:“路警在逐车关闭铁门了,和才从窗口伸出手来摇摆。我明知此一别,再也难相逢,忍不住眼泪滴下,口中却与和才同时喊出了四个字:后会有期!”
这就是李先生后来在《和才传》里所写的“寒夜泪别天涯客,此后相见渺无期”的情形。
和才先生离开南京后,辗转回到云南昆明,在李先生为他安排的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任职。同时在昆明青云街279号开了一间食铺,名为“拿喜餐厅”以示其不忘族裔。虽然忙碌,但是和先生并没有放下他的工作。在兵荒马乱的时空中,他至少发表了四篇有关民族学、社会学的文字:1.悲悲切切送别情歌;2.青藏滇边区的民歌;3.记白地的奇水;4.毒龙河的奇风怪俗。
直到1951年初,他们之间仍然有书信往来,讨论麽些文字及亲属称谓上的问题。自此以后,彼此音信就时断时有,他们之间合作的最后一篇著作是1955年8月发表的《云南丽江鲁甸区麽些族的亲属称谓》。
2004年12月,臺北历史博物馆隆重举办“李霖灿教授学术纪念展”,在“玉龙观雪”这块展览主题中,展出了李霖灿与和才自1942年在白地结识以后,到1951年两岸音信隔绝为止,这十年间他们共同创作出的一片丰富的工作成果,其中包括了两本字典、九部纳西经卷的译注以及二十多篇有关纳西族的学术论文。在《(李霖灿教授学术纪念展)专刊》上还有一篇专文纪念和才先生,这不但肯定了他对纳西文化所作的巨大贡献,也见证了这两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者之间肝胆相照的伟大友谊。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