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大厝与灯号
阮的乡里 阮的厝
大厝与灯号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人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这是阮乡里大厝的写照。
大厝,牵系着乡里人千丝万缕的血脉,是他们惦记的老家。每一座大厝不知凝聚着多少父辈祖辈的心血。生生世世,一辈又一辈的酸甜苦辣咸都渗透于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里。这里的砖,这里的石,这里的木,也都因此有一股特别的血脉灵气,让从这里走出来的人回头一望,总会有一款情不由衷的眷恋。
与厅堂里悬挂的大红灯笼不同的是,古早时人们都会在大门前悬挂着写上姓氏的大灯,大灯后的大门顶匾额都镌刻着这大厝的灯号。如我们蔡家大厝,门前悬挂着“蔡”姓大灯,大门顶匾额镌刻着“青阳衍派”的灯号。
一座大厝只有一个灯号。这灯号,也称作“丁号”,“丁”是男子的意思,血缘一脉相承,承载着宗族的记忆。先辈来此定居时,一座大厝就够了,后来生子传孙,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就得再建一栋一栋的厝,这些厝的大门顶匾额就镌刻着世代传承的灯号。就像同在我们这个叫作东星村的大乡里共有六个小乡里,灯号很多。皇墩蔡氏的“青阳衍派”、林氏的“九牧传芳”,凤园叶氏的“南阳衍派”,玉田吴氏的“延陵衍派”、薛氏的“西里衍派”,顶玉井谢氏的“宝树传芳”,下玉井蔡氏的“济阳衍派”,玉塘陈氏的“颍川衍派”等等。
从大厝拆户出来另行再建的厝宅,基本会自觉地聚于同一個角落,形成自己一个宗亲厝群。我的先祖明嘉靖年间为避倭寇,从晋江青阳五店市来到泉州东门外大坪山边的这个村落定居,这里蔡氏的大厝和厝宅的大门顶的灯号就是“青阳衍派”。乡里的宗亲厝群有铺顶、宫前、湖田、顶厝、三落等等,走到这些角落问姓氏,就清一色姓蔡。而四角头和林头这两个角落是林氏的。
同一个灯号的乡里人取姓名时还会有统一的“字匀”(辈分),皇墩“青阳衍派”的开基祖先是五店市蔡氏的第二十世蔡立鼎公,为“立”字辈。“字匀”是从青阳五店市蔡氏传承续接的,到皇墩乡里为“立”字辈。“士道文培,希树世守,诒谋垂裕,笃庆锡光,景耀崇昌,云汉昭章”代代传承。建造“顶厝”这房大厝的是“诒”字辈的蔡诒猷公,而我是“青阳衍派”第三十七代的“景”字辈。
“字匀”常会镌刻在门柱上,或厅堂的大柱上。会是对联,也会是诗。皇墩林氏有:文章资国本,诗礼振家兴。凤园叶氏的:正大光明,克继方声;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谢氏为:兴宗毕亮,民安国泰;克振加声,德新添基。林氏是:正宗必有德其昌,基绪沧垂源远大。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