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大厝与灯号(2)

2022-08-28 21:32:02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阮的乡里 阮的厝,有了字匀,再大的乡里,再多的人丁,你一问名字,谁是叔,谁是侄,一看,就知道是自家人。 乡里人说,能生在乡里,长在乡里是幸福的。因为有大厝

阮的乡里 阮的厝

有了“字匀”,再大的乡里,再多的人丁,你一问名字,谁是叔,谁是侄,一看,就知道是自家人。

乡里人说,能生在乡里,长在乡里是幸福的。因为有大厝才有堂亲,才有了乡里乡亲,也才有了乡愁。

节庆与筵席

说到旧时的乡里,最常提起一句相逢必问的语言是:“汝吃没?”

这句话很朴实,不造作,在城里人眼里有点俗气,却是乡里人最直接、最温馨的问候。那时候,吃是乡里人排在首位的大事。

乡里的“年节世事”(节日喜事)和吃是最相关的,传统节日之外,乡里人婚丧嫁娶,“吃”是不变的主题。

乡里人红白喜事请“吃桌”(宴食),一定得准时到位,更不能不来,不然会落得“没吃又得怪”。这不仅是吃事,主人请你,是把你当亲戚,你不来是可能不认这份亲。乡里人婚宴、十六岁宴都要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大喜日”前后两晚都得办桌设宴,前晚叫“彩排”,后晚称“破柴尾”。

这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地方,境主的诞辰日当然是隆重而热闹的,乡里人称这一天叫“佛生日”。六个小乡里都有各自的境主,这就有各自的佛生日,我们皇墩是六月二十一的田都元帅和十月二十六的福佑帝君两个佛生日;其他小乡里的有:三月二十三的凤园妈祖、五月十三的玉塘关帝爷、六月十六的玉田田都元帅、六月十八的顶玉井武安尊王、九月十六的下玉井的文安尊王……那一天,乡里人都会“办桌”(设宴)请人,姑姨舅妗,朋友兄弟,都会喜上眉梢,日头未落山,就迫不及待地携家人带着过乡过里去吃筵席。

设宴请客应该属佛生日的助兴节目之一,主导仪式还是酬佛敬神。当天午夜子时之前,乡里人便各自准备了丰盛的祭祀品摆成筵桌,有猪头、猪尾、猪脚、鸡、红膏蟳、鱿鱼……有香菇、木耳、笋干……荤素搭配,还有烟酒茶果。之后,点红烛、烧金纸、燃鞭炮。而境主宫前的戏台已经早早开演,或是梨园戏,或是高甲戏,咿咿呀呀,铿铿锵锵,好不热闹!戏至少要演三天,最长的纪录是演二十几天的,简直是村庄里的狂欢节。白天,还得抬佛巡境。这个仪式隆重而神圣,全村男女老少、大人小孩几乎全出动,就连出门在外的生意人也会赶回来参加。壮汉们抬着境主佛像,余者着红装,举着香火彩旗紧跟随后,队伍浩浩荡荡,巡遍乡里的大路小巷、房前屋后。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摆供桌、点香烛、放鞭炮,四乡八里一派人神共欢的喜庆。

乡里还有一款日子也是很隆重的,便是起大厝的“谢土”仪式,也得办桌设宴请人客。谢土的意思是感谢土地爷,只有在大厝重建或重修才会有。大厝是宗亲的根,厅堂上奉祀着先祖,如果不是很需要,不会随意去动土。这一日,所有宗亲都得回来祭祀。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