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人生的信仰
妈妈的人生信仰
妈妈是一位普通百姓,虽然文化不高,但知书达理、心地善良、聪慧能干。她经常教育我说,人这一辈子,如果有能力就做点好事,没能力就做好自己,即使生活再难、日子再苦,千万别做亏心事。也许,这就是她的人生信仰。
记忆里,一次,妈妈患了重感冒,整天高烧不退、干咳不止,家里因没钱求医急得坐立不安。父亲无奈地站在我跟前说:“儿子,我在给人家拖货,实在请不动假,你陪***上趟医院,顺便到县城把衣柜底下积攒的一筐鸡蛋拿去卖了,也好为她抓点药。”
父亲是一名车夫,为让家人有更好的生活,整天赶着马车在县城东奔西跑,不是拖砖就是送水泥,马鞭在空中甩出去的声响十里之外都能听到。飞速旋转的车轮,来回奔跑的气势,给人感觉生意很红火,其实,一天的劳动所得也就杯水车薪。爹心里清楚,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若不干就断了经济来源,所以,他每天只能死扛。
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我,见爹抽不开身,家离县医院又不远,便点头答应下来。
通往医院的路上,天阴沉沉的,我一边吃力地提着鸡蛋,一边用手搀扶着病中的妈妈。她因身体虚弱,在不停地喘粗气,额头浸出了涔涔的汗水,以往矫健的身躯,此刻变得像面条一样柔软。为不让妈妈摔倒,我拼命地挽住她的手臂,累得早已汗流浃背,心紧张得像头顶的天一样压抑、灰暗。
当我和妈妈步履蹒跚地走到二里岗农机站门口的花坛旁休息时,突然发现脚的正前方有一卷钱。我眼睛一亮,惊叫道:“妈,你看!真是天遂人愿,想啥来啥。”在我看到的同时妈妈也看到了,我跑过去把钱捡起来一数,竟有70多块。当时,猪肉才0.72元一斤,这笔意外之财对咱来说,真不亚于雪中送炭。
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苦笑着说:“儿子,这钱咱不能要,你看,一叠皱巴巴的毛票,说明人家的境况比咱好不到哪里去,正因为咱穷,就更应该懂得人家的难处。”我了解妈妈,她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懂得生活的艰难,何况在当时的农村,家庭条件都差不多;即使自己很需要钱,也不能做违背良心、损人利己的事。
在等待失主的过程中,她还因势利导地教育我说:“人既是家庭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我们都做好自己,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只见一位神色慌张的叔叔跑来:“大姐,请问您捡到钱了吗?”我妈说:“兄弟,你丢了多少?”“76元。”妈妈见他说的与我们捡的数相吻合,二话没说,就把钱还给了人家。
那位叔叔见到失而复得的钱,激动得“扑通”一下,跪到我妈跟前不停地说:“大姐,这可是给我父亲的‘救命钱,真不知怎么感谢您!”虽没有更多的溢美之词,但从他憨厚的表情和泪花闪烁的眼眶里,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惊喜和满腔的感激。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