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花的海洋”
姑娘是个“鸭司令”
26岁的姑娘赵小欢早早地起床,洗漱后,往肩包里塞进了两个玉米饽饽。
赵小欢还没有到达鸭棚边,鸭子们的吵嚷声已响成一片。
“嘟嘟嘟——嘟嘟嘟——”
“哎鸭鸭——哎鸭鸭——”
小欢灵巧地打开了竹编小门,一边猛吹着哨子,一边提升嗓子叫唤鸭子。三千只麻鸭似接到命令一般,哗啦啦、齐刷刷地迅速集合到了晒谷场上,听从“鸭司令”的调遣。
从购入苗鸭开始,经过精心家养,三千只麻鸭羽翼渐丰,活蹦乱跳。一个月的日子,赵小歡每天耐心地对鸭子进行调教训练,鸭子们见小欢一来,“嘎嘎嘎——嘎嘎嘎——”一只只都会抬起脖子、扑棱着翅膀听从发话。
赵小欢的父亲赵建国,母亲干美琴,前些年从当地流转过来1200亩水田,创办了“安吉梅溪悟农家庭农场”。为了每一分水田不闲置抛荒,600亩栽种越冬小麦,小麦收割后插种单季杂交稻;600亩冬季空闲田开春后陆续进入抢抓插种。这样规划,拉开了播种时间差,保证了全部水田按季节、按日程完成插种。赵家人又在居家附近流转一些闲置的旱地,全部采取秧盘育秧,不占用大田,1200亩水田做到了见缝插针,而且,做到了带土秧苗与机械插种相配套。
气温骤升,插种下去的单季杂交稻秧苗已进入分蘖阶段,生机勃勃。此时,赵小欢又到了挑起“重担”的时刻。趁着晴好天气,“鸭司令”小欢带领“三千鸭兵”向着墨绿翻涌的大片禾田进发。
跟在赵小欢后面的“鸭子大军”浩浩荡荡,经过村庄,穿过竹林,蹚过小溪,来到禾田。
“小鸭鸭,下田喽!小鸭鸭,下田喽……”
鸭子们到了陌生的地方,一时胆怯不敢下田,围着赵小欢脚跟转。赵小欢耐着性子,一遍一遍呼唤鸭子们快快下田。被慢慢赶下田的鸭子们,还是在田埂边打转,就是不愿往大田深处游荡,小欢便挽起裤脚赤足下田,为鸭子们做伴鼓劲。鸭子们大起了胆子,便纷纷往碧绿的稻田里蔓延开去。起先,鸭子们还是在几十米范围内活动,后来,鸭子们不需要小欢的口令了,都会奔赴禾苗大田的角角落落,担负起稻田除草、耘田和吃虫子的任务了。
“你看,鸭子们一双双‘鸭脚板灵巧着呢,像泥水匠的‘泥踏板在稻田里涂涂抹抹,一些杂草就这样被它们来来回回地反复踩踏,再也抬不起头来,杂草也就成了生态肥料。”
赵小欢说的田间杂草是稗草、鸭舌草和千斤草之类,如果采用人工除草,费时费力,用工又多,更不能施用除草剂。
前些年,赵小欢还不认识这些杂草,从去年开始,母亲干美琴在田头一一教她认识,记住。有些杂草在一些田块长得特别多,比如鸭舌草。这种杂草的叶子形似鸭子的脚底板,喜阴生长,在肥水田里长得特别快。这个时候,小欢会根据杂草生长情势,对大田“布局鸭兵数量,灵活调动“重兵”,采取集中“火力”对杂草“消灭”之。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