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文化流浪者
书香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
1978年高中毕业,我应聘到堆子前公社担任税收助征员、文化站工作人员。刚刚步入社会,怎样做人做事,怎样才能有所作为,我很茫然。这种渴求,在那些年一直使我苦恼,使我焦虑,常常不知所措。有一天,我望着一片片被父老乡亲们打造得绿油油的橘园时,不禁肃然起敬,豁然开朗。我被他们的执着追求、勤奋耕耘、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受此启发,突发奇想,何不把父老乡亲们的精神广传远播,把他们种植金橘的精神发扬光大?于是,我有了一股冲动,那种冲动,使我迈进了从事耕耘金橘文化的园地,拿起了手中的笔。
1981年,我被安排到了社办企业副食品商店当营业员。在这段时间,我与成千上万的农民朋友打交道,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优良品德,懂得了诚实做人、扎实做事的道理。我时常回味他们的谆谆教诲,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受益终身。1983年,乡里兴办起了金橘加工厂——遂川县笑迎食品厂,我又被选人厂里当会计员,我扎进数字堆里,不断拨弄算盘和表格,第二年被评上了全县优秀会计员,第三年考取了助理会计师资格证。第三年下半年,我被100多名职工全票推选担任食品厂厂长。于是,我开始履行厂长职责,精心研制开发金橘果脯、饮料、罐头等20多个系列产品,抓产供销一条龙生产,产品畅销国内外,食品厂成为全省乡镇企业骨干“明星”厂……就这样,我在厂子里一干就是整整8年。
8年后,乡镇企业彻底改制,我面临下岗,陷入了一场浩渺的困惑之中,就像一条没有航标的小船,在江海中漂漂荡荡,没有归宿,只有焦急、忧虑和痛楚。
就在濒临绝望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家乡那片橘园,因为那片橘园里,有父老乡亲们勤奋耕耘、艰苦拼搏的精神,它时刻在召唤我,鼓舞着我,只有努力奋斗、激流勇进才有出路。为此,我重新提笔,向乡政府毛遂自荐到乡文化站去工作,去宣传那一片橘园,那片纯情而辉煌的红色圣地。我的自荐被采纳,但条件是,自食其力,只发30元生活费,工资自筹。没有退路,更不容我选择,我只好背水一战,下定决心:干!
回到文化站,面对一无所有的艰难困境,我向银行申请贷款办书店,银行根据我的实际情况,给予贷款2000元,然后我又向父母借来2000元现金,决定在堆子前圩镇的供销社与社办企业两栋房屋之间不足两米宽的屋檐下办一间20平方米的文化小书屋。
这间小小的书店原来是街道房屋与房屋之间的一个小便处,我清扫后,盖起了避雨瓦棚,但依然臭气冲天,污气难闻。就是这么一块小小的地方,感谢社办企业主任出面协调,通过供销社主任同意,每月还得要我交纳租费60元,事到临头,我只好认了。于是,我搭建了几根桁做栋梁,盖上瓦片,架起一个小棚,请人打了两组小书柜,一间小书屋应运而生。店小,我就铺上了一张小床铺,吃住在小书屋。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