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一块钱的距离
一个人的专线
从乡下搬进城里,父亲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刚来时,父亲很不习惯,没有熟人,没有朋友,日子久了,便开始想家。我安慰父亲,城市不像农村,要学会适应。慢慢地,父亲有了变化,不仅一个人出门不再迷路,他还会去大洋街拎回一些咸鱼水菜,做饭成了父亲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接受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父亲跟我商量说:“我还不到六十岁,够不着吃闲饭晒太阳的年龄,你给我找个活儿吧。”父亲患有糖尿病,腿脚也不利索,本就在农村苦了大半生,享福的日子还没开始!可父亲三番五次地央求,我只好顺了他的心愿。
一个星期后,我有了准信儿,父亲可以去一家酒店的停车场看大门,月薪两千三,管吃不管住。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晚上,父亲异常兴奋。
从我居住的小区到那家酒店很方便,花一块钱乘坐58路公交车,只要二十分钟。报到那天,父亲一早起了床,妻子特意给父亲熬了莲子八宝粥。吃过早饭,我陪父亲去了公交站,几分钟后,开往酒店的公共汽车驶了过来。
这是父亲来城里第一次乘坐公交车。我告诉他上车时要在前门刷卡,父亲用心记着。车子在马路上慢慢行驶,父亲看着窗外的人流,似乎有些恍惚。到站时朋友已经在等我,酒店安保部的领导出于关心,也碍于情面,还亲自出门迎接父亲。与朋友寒暄过,我把父亲拉到一边,叮嘱他下班后就在酒店的对面坐车,还是58路,一块钱。父亲听了直点头,蠕动着嘴唇缓慢吐出一串字:“没事,没事,放心吧,我还没老呢,知道怎么做。”
我把父亲留在酒店的门岗亭就独自离开了。中午,父亲从单位打来电话,如同汇报思想一样说,酒店的工作挺好,吃的也不错,让我不要為他挂念。挂掉电话,我心里一阵酸楚。午饭时分,跟同事坐在食堂里闲聊,看着窗外来回穿梭的身影,竟连番想起父亲。
到了周末,我陪父亲去逛商场,回来的路上父亲主动跟我搭讪,他说最近喜欢上了打太极,自己跟着门卫处的老王学了两把式。父亲还说,酒店的停车场五点钟就换班,这个时间回家太早。父亲的意思我明白。第二天,父亲明显回来得晚了些,我知道他跟着老王练太极去了。
一天下午,领导派我去调研市场粮油行情,完成最后一次走访已经错过了班车时间,我决定到江边乘坐的士。我沿着步行街匆忙走去,快要到达三号码头时,灯光下,我顿然发现有个熟悉的身影在前方不远处晃动。他迈着沉重的双脚看起来有些吃力,每走一步,双肩微缩成一条弧线使劲儿向前倾斜,佝偻的身子像一只瘦弱的虾米。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