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我老家的一座名山(2)
芙蓉山情思
1921年就加入了毛泽东、何叔衡创建的新民学会的“长征四老”之一,中国革命司法制度的重要奠基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司法制度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谢觉哉副主席也是芙蓉山养育的骄子。
芙蓉山养育了何叔衡、谢觉哉等一心为民、甘愿牺牲的优秀共产党人,党的先驱在这里组织并发动群众,党的思想、党的信念、党的精神很早就感染并传导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听党的话,跟党走就是走正道的理念扎根在人们的心目中。一代接一代的共产党人情系芙蓉山水间,带领人民群众发奋图强、攻坚克难,使昔日这个“白屋贫”的穷乡僻壤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迁。
我曾参与修建过的芙蓉山明珠——田坪水库,就是党领导人民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一个壮举。
芙蓉山老百姓当年之所以“白屋贫”,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农作物栽培靠天下雨,一遇干旱,颗粒无收,加之山洪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上世纪70年代初,宁乡县委响应毛主席“大修水利”的号召,经反复勘察,决定在芙蓉山山坳之间修建一座中型水库。没有资金,自力更生;移民复杂,党员带头,技术要求高,工程师日夜攻关,县委书记杨世芳带头奋斗在工地,广大民工响应党的号召,自带工具自带粮食日夜奋战,我亲眼目见那时的田坪山峡:红旗招展、喇叭喧天,劳动的号声震天。那时机械设备少,几乎全是最原始的挑肩磨担、挖土填坝、铁铲搅拌、抬夯压基的脏活苦活累活,民工兄弟姐妹不顾严寒酷暑,一身汗、一身泥、一手茧长年累月苦干,震撼人心的劳动场面至今仍让我热血沸腾。历经10余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一个蓄水4000多万立方米、修筑总干渠、左右干渠、支渠和斗渠200多公里,能灌溉芙蓉山周边的10多万亩农田,使20多万人民群众受益的兼防洪、养殖、发电、饮水、休闲为一体的中型水库。
从1949年到1976年,遍布全国各地的水利建设如火如荼,使新中国在建国初全国只有23座大中型水库变成了85000多座水库,建成万亩以上的灌区5000多处,灌溉面积达8亿多亩。芙蓉山边的田坪水库就是全国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芙蓉山,吹美了芙蓉山: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十八大之后,中央又出台了土地确权政策,让农民真正吃上了定心丸,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十九大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大事来抓。
在宁乡,最是响当当的就是花猪产业。
“乌云盖白雪,脖戴银项圈。丝颈葫芦肚,耳薄体毛稀”——宁乡花猪的传神写照。宁乡花猪不仅样貌可爱,且极富营养价值。花猪必须在完全天然、健康的环境下生长,必须喂养熟食,远离任何人工生长素,生长期比普通生猪长近两个月,因而有足够的时间沉淀足够的营养物质,具有胆固醇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健康等特点,是得天独厚的高品质猪种。国家权威部门检测表明:宁乡花猪不仅含有大量钾、钙、钠、镁、铜、锌等40余种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有机营养成分也非常丰富。如一种人体不能自身合成而又不能缺少、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在花猪肉中含量就十分丰富,还有花猪肉中饱含的亚油酸有“血管清道夫”的美誉,具有软化心脑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血压、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和减缓衰老等功用。其所含的α亚麻酸经人体自身酶转化为大脑发育成长的重要物质——俗稱脑黄金的DHA。宁乡花猪肉基本不含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对智力发育、防癌抑癌和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都有很好的功效。相传明朝正德皇帝南巡,行至宁乡草冲,腹中饥饿,一农户用花猪肉款待,皇帝感到味道极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由此花猪声誉日盛。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正式确定宁乡花猪为国家级优良品种,从此得到迅速推广并走向世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家畜遗传资源》杂志曾选宁乡花猪作为封面向全世界推介,60多个国家曾派人前来考察。当年我老家的乡亲家家户户养花猪,靠此挣点钱送儿女读书,由此,芙蓉山周边的人们“会喂猪,会读书”的说法流传甚广。这些年来,流沙河镇党委政府把发展花猪产业作为光荣的历史使命和地方责任,紧紧围绕“花猪产业小镇”目标,整合资源,发动群众,集中打造保种、育肥、循环利用、基础配套等板块,不断推进花猪产业发展。现全镇建成了国家级花猪保护区、保种场及保种中心,保种能力全国领先;还建成了国家级、省级花猪合作社示范企业;花猪产品涵盖精细分割肉、风味熟食、旅游特产等多个品类,形成了宁乡花猪保种、育肥、肉品深加工,线上线下营销、品牌文化、休闲旅游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全镇已有万头以上的大规模花猪养殖场3家,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及散户3600余户,一年出栏10万头以上,产值达8亿多元,花猪产业的发展给流沙河注入了经济活力,也使芙蓉山区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