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我老家的一座名山(3)
芙蓉山情思
在芙蓉山区,解放前很少有人读得起书,偏僻加无知,人们困在大山里过着“白屋贫”的饥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后,党带领人民群众从扫盲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抓教书育人的工作,多措并举抓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抓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我曾就读的宁乡七中就是芙蓉山周边的流沙河、青山桥、田坪、大田方等乡镇最著名的一所高级中学,一代接一代的教职员工抓德育工程,引导学生听党的话,积极传承中华文化,推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手段,打造国防教育特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政治合格、品学兼优、作风优良、体魄强健”的“父母之骄子、校园之精英、国家之栋梁”,40多年来,共有20000多学生在这里学习成长,从这里走向高校、走向社会,奉献着青春力量。
昔日,芙蓉山“巷山遥远”,有的山寨近乎与世隔绝,人们出行难,与外界的联系少,物质与精神都因闭塞而落后而贫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老家人民“要致富先修路”,几十年不间断地国家修、省里修、县里修、镇上修、村上修、组上修、家家户户修,年年修、月月修、日日修,现在山区周边的数千农户,几乎户户通了公路,有的是水泥路,有的如“流沙巷”公路还修成了高标准的柏油路,人们出行不是摩托车就是汽车,从自家屋里到达省城长沙基本是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即可抵达;洛湛铁路途经芙蓉山,在山边还设立了一个叫栗山湾的火车站。
芙蓉山下一处叫粉铺子的地方,住着一刘姓人家,户主刘阿密,50多岁,身体硬朗。妻子阿莲,贤惠能干,山歌唱得美,每天一脸灿烂的笑。三个儿女学习成绩优异,都走出乡村,就业长沙,成家立业,日子甜美。刘师傅生性勤快,是村里的大能人,插田扮禾、修路架桥、砌砖建房、开机挖土等村上各种农活及技术活样样精通且做得细致而又负责,各家各户都喜欢请他做事。他家建起了一栋两层小楼,屋门正对芙蓉山,一股清泉从屋后山上汩汩地绕屋流去,令人赏心悦目,正是:“门对芙蓉后靠山,清泉绕屋合家欢,谷丰菜茂和风里,世外桃源数此间。”其实何止刘家,而今芙蓉山周边的乡亲们都在这种诗画般的环境里幸福地劳作和生活,我和乡亲們一样,为家乡的巨变而感动而兴奋,感激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
刘长卿描绘的芙蓉山已不再是“白屋贫”了,在党的阳光雨露照耀滋润下,芙蓉山的乡亲从茅草房到小楼房,从挑肩磨担到汽车欢鸣,从羊肠小道到宽阔的标准公路,从愁吃愁穿到讲究营养和穿着人时,从荒山秃岭到满目青山,从“靠天吃饭”到碧水悠悠,从穷乡僻壤到旅游胜境,从一穷二白到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家乡巨变了!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