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首好歌,何尝不是如此
闪闪红星伴我行
红旗飘扬,歌声激荡。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风华,一路征程一路歌。
回首自己72年的音乐生涯,有一颗“闪闪的红星”始终照耀着我,为人民作曲是我的本分。这颗红星,铭刻于千万人心中,那个叫潘冬子的少年英雄,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3首歌曲《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传唱度很高。“红星闪闪放光芒”,理想之光从未褪色;“小小竹排江中游”,美的涟漪仍荡漾不绝;“岭上开遍映山红”,红色基因还在代代传承……它们的流行流传,得益于昂扬向上的精神内涵和富有民族性的音乐语言。
1973年春天,我接到为影片《闪闪的红星》作曲的任务。音乐“气质”是无形的弦,如何安放、是否顺畅、张力是否适度,与艺术表达直接相关,需要吃透电影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电影描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故事,通过旁白进行倒叙,具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它区别于一般的儿童电影,是抒情性的正剧儿童片。因此,不仅要解决“唱什么”,更要思考情感如何抒发、怎样把握特定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分寸。
一首好歌,融合文学性与音乐性,更是革命的激情与抒情的统一。作曲的构思,要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红星,作为革命的象征贯穿全片。红星照红心,红心忠于党。斗争的风雨中,潘冬子常常捧出红星,体会党对自己的培养和期望。艰险的时刻里,他和椿伢子一起,将红星戴在头上,仰望北斗,向往延安。1973年10月,我带着剧本找词作家面谈,他们问我:“对主题歌有什么想法?”我提议,主题歌不如取名《红星歌》,短小点题,兼备三重气质,一是把握昂扬向上的进行曲风格,二是抓住儿歌好唱好记的特点,三是有时代感。
没过几天,词作家便拿来了歌词。当晚,我和影片摄影师之一的曹进云启程去往摄制组的驻地——江西景德镇鹅湖。40多公里的颠簸,我脑海中只盘旋着一段旋律,“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到了驻地,主题曲也构思完成了。
一开始,电影并没有《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而是创作了一首名为《高山竹子青又青》的儿歌,原定在潘冬子准备将地主恶霸胡汉三引进游击队包围圈的场景中唱。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境里唱儿歌,分量轻了,不足以表现已成长起来的潘冬子的思想深度,必须要创作一首有力量的男高音独唱。
认真地读了几遍剧本,“竹排流水”这个场景让我产生了灵感。宋大爹划着小竹排,送小冬子去姚湾镇做我党的地下工作。剧本中用18个字这样写:“两岸青山,夹着一湾绿水,一叶竹排,顺流而下。”诗情画意,美妙至极!当晚的会上,我便提出在这一段加男声独唱的建议,展示主人公潘冬子搏击风雨的斗争精神和革命理想,得到了主创人员同意。“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旋律流淌而出。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