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笔会:太姥山的石头(2)
太姥山留白
留白,便是这次轻叩福鼎的一豆禅机。
二
细想起来,我最初与福鼎白茶有清浅的交集,大概近十年了吧。那一次,是听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书法主讲人于钟华的古典书法课,就职于浙江大学的于钟华博士言及,他的书法风格很为福鼎的一家茶企业主所欣赏,便刻意请他签了“于钟华”三个字,作为那家企业生产的福鼎白茶包装上的图形标识。因了这个插曲,我和不少在座的听众,课后都购买了不少这种茶饼。
茶饼包装极其素雅简洁,竖着签写的“于钟华”三个字,便成大片留白中的点睛之“黑”。毛笔至柔,而笔力刚正;漆黑浓重的一点偏于一隅,而留白一片光明。强烈的视觉冲突,如阴阳鱼那般的相反相成,很为人喜欢。但后来想,当时对白茶一无所知,并不是出于对白茶的真正喜欢,更多的是爱屋及乌,甚至还有点买椟还珠的味道吧。
一切都是众缘和合。不只是天时、地利、人和。虽然天时、地利、人和是众多缘分里权重较大的缘。众缘就像太阳那样,普照大地、山川、河流,不分富贵和贫穷、尊贵和卑下。无分别心。是这样吗?阳光普照,就像是分享,雨露均沾。我在来时的出租车上就与司机闲聊,问询福鼎的财政支柱是茶叶还是旅游?因为直觉上,福鼎茶叶做得好,旅游业也做得好。伯仲之间,或难分伯仲?
在福鼎,我们走进的茶企是大荒茶业。仅仅是大荒的名字,就已经先声夺人了。
大荒茶业也是极善于运用留白艺术的,在企业经营上,在业务布局中。大荒茶业的初衷,或为求老树茶自然本真的味道,继而尽企业一己之力,独具匠心地去守护太姥山那些深林荒野中的白茶老树,建立了首座森林荒野老树白茶园。大荒茶业留白的方式,就是让茶树与各种树种杂互生长,古林出深山,但不是规整的梯田,“烂石”與“砾壤”仍是它最根本的给养。
这座白茶园,有一处很神奇的地方,是稍微凸出地面的一大片裸露的岩石,大致平整,间有起伏。“在一低洼处,有一汪神秘之水,不知其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干旱时也不枯竭,而且有生物蝾螈在水里生存,生长繁衍,生生不息。”如果不是标识牌上的文字,一下子并不一定会引起大家的注意。这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可以得到结论。故而,当地百姓称其日“天水”,福建本土作家汤养宗美其名曰“龙泉天水”。
天水,一定是方家山的留白。
在大荒茶业方家山基地的大石之上,我们喝茶聊天,也观山观水。在这荒野之上,认领一棵茶树,是最为必要的。因为老茶树是有编号的,可以追根溯源,知其来路。显然,大荒人是在探索一种守护森林荒野老树的可行路径,也是在致力于让茶树回归于森林之中。改良旧有的,也布局新生的;既做企业,也做文化。大荒茶业与绿雪芽白茶庄园等福鼎茶企,让我看到了福鼎白茶企业经营中的文化气息——经营给文化留白。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