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一桩巧事儿(18)
上青海
一辆大货车在我们身边停下了。
杨洋兴奋地跑向车头,大声地喊:“去德令哈!”
“上吧。”在轰轰的发动机声中,司机瓮声瓮气地说。
我跟随着杨洋爬进了高高的驾驶室。杨洋在攀爬时,有点儿费力,我还托了她一下。
大货车重新行驶后,杨洋侧身看向我,眼睛里既有疑惑,又有感谢。最终,她还是跟我微笑了一下,嘴唇动了动,像是在说谢谢。这是一辆破旧的大货车,驾驶室里很脏,有一股怪味,酸、臭、腥、咸混杂。经过一番折腾的杨洋还是那样干净和利索,考究而华丽的T恤和牛仔裤在这样的驾驶室里更显出她不凡的品质——她又回来了。
“这时候去德令哈?”大货车司机也在打量着杨洋。
“有急事。”杨洋说,口气是淡漠的。说完觉得不对,转头跟司机附加一个笑,特别生硬,特别勉强。
“男朋友?”
“是……嗯……”杨洋的回答含混不清,先说的“是”里有许多疑点,软绵绵的,齿唇不清,仿佛就是“不是”,后又肯定地“嗯”一声,那就不是了。“嗯”一声又是那般的清晰和明朗。
司机蒙圈地看了我一眼,可能也不知道是还是不是吧。
杨洋也察觉到她的回答有问题了,又朝我一笑道:“钟点房才六十块钱?”
我不知道杨洋是什么意思,是故意要引起驾驶员的误解吗?我也只好配合一下道:“是啊,六十真***很贵了。”
驾驶员一听,来劲了,“啥?有多高档的钟点房要六十块?三十我都不給,马路边这么宽敞呢。”
这个玩笑对我和杨洋来说是肯定开不起来的。杨洋拿胳膊抵我一下,我们俩都不搭理他了。
大家都不再说话了。我是头一次坐在这么高的货车驾驶室里,视线非常的好,耀眼的车灯照耀下的路面看起来很平,车身却有些抖,听发动机的声音也不正,像在不断地喘息。我担心这破车能不能把我们拉到德令哈。不断的担心让我有些疲倦。我看一眼杨洋,她两眼还是亮晶晶地盯着前方的路,丝毫没有困意。她看对面的来车,看路边的指示牌,也像是对司机不放心。我们从指示牌上看到“海北镇”的路牌了,看到“塔温贡玛”,看到“尼玛哈主”,看到“哈尔盖”,看到了“沙柳河”。这应该都是地名了。车子行驶进一座城市的时候,驾驶员说:“这是刚察县了,你们要不要下车方便?”
我们都说不用。
我看了眼时间,已经是深夜两点了。
过了刚察县,行驶不久,也就十来分钟吧,车子突然脱离了主干道,从右侧插上了一条小路。我还没来得及说话,杨洋就大叫一声:“这是哪儿?”
我也接着杨洋的话说:“怎么下道啦?”
“不绕路的,我熟,这条线我闭着眼都能跑——前边那个村叫达日贡玛,带包货去,反正明天早上到达德令哈。”司机说完,听我和杨洋都不说话,又给自己圆场道,“能挣就多挣点儿,养家糊口呢。”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