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豫让的价值(18)
豫让亮剑
于是,位于信都城的翟村(今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豫让桥办事处翟村)西南的这座无名的小石板桥,因豫让“怦然心动”藏匿,和豫让一样蜚声天下,名垂千古了。
不远处村子里的鸡叫了,还有狗吠声。
趁天还灰蒙蒙时,豫让悄悄躲在了桥下,静等赵襄子从这里路过。
他倚坐在桥下的一块石头上,在脑海一遍遍构思和绘制着突袭的“斩首”方案。
从桥下左边,可以看见那条从南边过桥的路,因而可以准确知道赵襄子何时过来,判断出何时能走至桥上。这时,要以最快的速度,从桥下跃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桥上,以雷霆万钧之力刺向仇敌。
豫让心潮起伏,不免有点儿激动,摘下佩剑,从剑鞘里抽出这柄长剑,娴熟地挥舞了几下,猛然向外一指,似乎是在心里已经将赵襄子刺中……
接下来,豫让如释重负般深深出了一口长气,将剑收回来,颦起了双眉。
这把青铜剑,长二尺六寸,宽五寸,重五斤半,剑身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两度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剑首向外翻卷作圆饼形,内铸若干道细小的同心圆纹;剑柄为圆柱体,并有两道突起的箍。剑鞘由皮革制成,上面雕刻的饰纹,已经磨损得看不清楚了。这是爷爷毕阳临终前留给豫让的。爷爷生前是晋国闻名的侠士,爱剑如命,不但传授豫让剑术,还教他如何做人。据爷爷说,这把剑,是越国著名铸剑大师欧冶子的一名徒弟所铸,几乎接近了他师傅所铸造的传世的“湛卢、钜阙、胜邪、鱼肠、纯钩”五大名剑的水平,可让头发及锋而逝,铁近刃如泥。临终前,爷爷把剑交给豫让,怅然若失道:“剑客的体面,是死在它的利刃之下,可惜我没有做到……”
天渐渐有些放亮了,桥下的阴暗与潮湿正在一丝丝退却,微弱的秋风拂来,水面上荡起一圈儿圈儿涟漪,芦苇穗头摇曳,花蕊飞扬,盛开的一片荷花似是在轻轻微笑,一侧的垂柳像一团团滚动的青烟,鸟儿叽叽喳喳叫唤着。
也许是连日的奔波太累,也许是为这件事几年来没完没了的“蓄谋已久”过于劳心至今终于有了“着落”可以稍微松弛一下了,也许是一夜未睡太困顿了,豫让竟然双手抱着剑打起了盹儿,之后不知不觉睡着了……
待豫让被惊醒时,他已经被一群官兵扑上来抓住,没来得及明白,没做出任何反应,就这样束手就擒了。
上一次行刺,好歹还捅出一刀,可这次,从谋划和实施,费了好几年的工夫,瞬间就宣告再次失败。不,是意外“流产”。
豫让连悲哀都没有时间,连被捉的真相都不明白。
其实,这次豫让的被缚,是赵襄子的本能反应所致。
赵襄子是坐着马车出巡的,沿途有士兵“護路”,但都是隔几十米在路边警戒,所以并没有发现有人会事先暗藏在这座石板桥下边。因此,豫让的战略部署和行刺计划没有丝毫问题,决策完全英明正确。但问题是当赵襄子坐着马车从桥上过时,有一群麻雀“哧哧棱棱”从桥下飞了出来,惊得一匹辕马跳起前蹄嘶鸣起来。马车剧烈颠簸一下,赵襄子就下意识喊叫了一声:“桥下有刺客!”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