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千载蜀魂,精气长存。三星永耀,光焰万丈!(8)
三星堆:一部厚重的地下史书
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三星堆新发现了6座文化“祭祀坑”。此次发掘,考古工作者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考古发掘舱、集成发掘平台、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了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考古发掘、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有效保护相结合,确保了考古工作高质量与高水平。目前,三、四、五、六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七号和八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相对于三星堆遗址12平方公里的分布范围而言,目前的发现发掘只是冰山一角。但环境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以及现场文保等“生力军”的加入,让我们对三星堆遗址未来的考古更加充满期待,深信“三星堆”这部厚重的长江上游文明的地下史书将不断翻开新的篇章。
四、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实证
煌煌中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历劫不磨。浑灏宏壮的黄河与长江是哺育中华文明的摇篮,融汇百川而灌溉滋茂了中国文化之生命。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共同汇成中华文明之主体,其在历史进程中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与古代中国其他区域文明融合为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近年来,长江流域不断增多的商周时期考古资料改变了我们对长江流域乃至对整个商周文明图景的认识,探索长江流域的文明对研究中国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公元前16世纪,汤创立商王朝。与商朝国力日益强盛相表里,中原商文化南下,在今武汉黄陂盘龙城建立据点,留下了盘龙城遗址。以盘龙城为基地,商王朝将南方铜矿资源北运,同时也将中原青铜冶铸技术和其他文明成就带到南方。这一历史事件带来了中国青铜时代面貌的根本变化,开启了长江文明的新时代。
以盘龙城的出现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江西吴城遗址和牛城遗址,四川三星堆、金沙等遗址成为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的共同代表。长江流域的文化生态从此改变。具有本土文化基因的长江流域居民,拥抱、接纳中原青铜冶铸技术的同时,将青铜这一物质载体与本土精神信仰、生活传统和审美趣味相结合并推陈出新,反哺中原文化。这是本土文明接纳外来文化后融合创新的成功例证。中國历史自兹整体步入新的勃兴期。此后,长江青铜文明与黄河青铜文明一并成为中华文明重要支柱,为西周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乃至秦汉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三星堆遗址为突出代表、以长江为依托的一系列青铜文化遗址,作为业已消失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文明成果的独特见证,具备了不可否认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三星堆文化是以本地文化因素为主发展起来的一支具有强烈地方色彩并广泛吸收其他地区文化因素的复合型文化。三星堆文物包含诸多外来文化因素,如以三星堆铜牌饰、铜铃、陶盉、玉璋及玉戈等为代表的器物所体现的夏文化因素,以三星堆青铜尊、罍为代表的器物所体现的商文化因素,以三星堆玉琮、玉锥形器为代表的器物所体现的良渚文化因素。除此之外,三星堆兽面具与陕西石峁石雕神像、三星堆人头像与江西新干大洋洲神人面具还遥相呼应,具有关联的特征。这些不仅为关于夏与蜀有共同先世的传说记载提供了佐证,亦深刻揭示了其与中原夏商文化、长江中下游文化等互动往还、渗透融合之史实。三星堆先民在汲取来自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成果时,复将青铜、玉石、陶等载体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而创变求新,最终形成了特征鲜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并对东南亚地区青铜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星堆古蜀文明作为巴蜀文化的生长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内涵,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