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以礼数做人(4)

2022-08-31 16:40:19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孙桥村纪事,老船曾经给我儿时的快乐。它送我去西亭吃到世界上最香甜的脆饼,送我去如皋吃到最美味、籽实特小的莲子花生,还有白蒲的茶干,掘港的蟹黄包子在我

孙桥村纪事

老船曾经给我儿时的快乐。它送我去西亭吃到世界上最香甜的脆饼,送我去如皋吃到最美味、籽实特小的“莲子花生”,还有白蒲的茶干,掘港的蟹黄包子……在我的成长史上,它曾经还陪我去马塘中学参加过升学考试。

老船最后沉没的时候,沉没得很慢,似乎很痛苦地辞世。我父恰巧在場,他流泪了,仿佛是他的一位亲人离他而去。因为,在我父的心里,老船是我家的一个成员,是全家幸福的一个图腾。

礼数

礼数,是社会文明、稳定、和谐的基础与保证。从儒学建立之后,就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即所谓的封建礼教。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礼教受到严厉的批判,但其中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伦理道德、人伦礼数,还是存在于我们现实的社会之中,必须代代传承下去,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礼数中讨生活;倘有背离礼数,自然就会带来工作上的困扰、命运的困厄与生存的烦恼。

方圆数十里的孙桥村,婚丧喜事等最讲礼数。譬如说,几千年历史传统的葬礼,就一直非常隆重地流传到现在。人死了,死者的儿子或入赘的女婿,就亲自到至亲的亲戚家报丧,遇到长辈,必须行大礼下跪。第三天,主家在自家院子里搭几个大凉棚,请7至20个和尚做斋事,为逝者超度亡灵。和尚敲锣打鼓,诵经并发文书做道场,斋事要做一天加半夜,讲究的做一天一夜。同时,亲戚、朋友及邻居,像过节似的,便纷纷送“包子”(纸钱、香烛、供菜供果之类)、上人情“份子”钱,主家摆上几十桌,好吃好喝地招待,供吃中午与晚上两顿酒饭。近30年来,礼数又多了一项,至亲的亲戚小辈送“锣鼓队”,锣鼓队里有专门“帮哭”的,有专门表演歌舞的,还有专门玩杂耍的,以增加葬礼的气氛。孙桥村一带这种纪念死者的礼数,以前外地也很普遍,但现在渐渐地少了,也简单化了。城里人在火葬场举行个简短的遗体告别仪式,就完事了;也有人家的子女,不请亲友参与,在庙宇里请和尚诵经,为长辈亡灵超度,这算是很孝顺的了。而孙桥村葬礼的礼数经久不衰且沿袭至今,至少在江苏也是一种保留下来的地方风俗。不过,请和尚做斋事,必须事先向镇政府报告,得到批准后才能举办。

孙桥村的人都讲礼数,所以,孙桥村社会文明而且和谐。其中,我娘是最讲礼数的一个代表人物。

我娘的礼数,表现着对亲戚朋友的极大尊重。譬如,娘的二姐去世的时候,姨表兄亲自来报丧,她立即答应去参加葬礼。从我家到南通县的西亭镇,足有50里路。没人陪她去,她一个人乘坐“二等车”(坐拉人生意的自行车),颠颠簸簸地走了大半天,只是尽她做妹妹送她二姐最后一程的礼数。我娘那时60多岁,从没坐过自行车,后来对我说起此事时还战战兢兢,心有余悸的样子。娘说,到西亭镇的时候,她被二姐家的最庄重的孝道礼数所感动:姨侄、侄媳、姨侄女、姨侄女以及孙子辈,穿上雪花花的孝服,在镇外几里路的路边,齐刷刷地跪迎“小姨娘”。这是二姨娘家给她最隆重的礼仪。她对自己二姐的尊重,赢得的是二姐家人对她更大的尊重。尊重别人,其实就是尊重你自己。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