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时代笔记:一封红色的家书

2022-08-31 16:30:30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一封家信,江西省宁都县固厚乡桥背村住着黄氏一家,黄在金、黄在银是一对亲兄弟。他俩都有文化,同一年先后成了婚,不幸的是,父亲当年就去世了。1938年,大两岁的黄在金“

一封家信

 

江西省宁都县固厚乡桥背村住着黄氏一家,黄在金、黄在银是一对亲兄弟。他俩都有文化,同一年先后成了婚,不幸的是,父亲当年就去世了。1938年,大两岁的黄在金“两征一”去当了兵,紧接着,黄在银半夜里被强抓去當了兵。

真正的灾难,是兄弟俩去当兵之后。

家里留下一个老母亲和年满6岁的小妹及两位年少漂亮的儿媳,灾难全部落在了这四个女人身上。黄家兄弟去当了兵,方圆百里无人不知,但当的是什么兵他们不详。不出半年,保长带着一群人上门:“你家兄弟俩去当了什么兵?”“我也不知道啊!”黄母这么回答。又隔了一阵,甲长又带了一帮人夜间来到黄家:“你家兄弟到底去当了谁的兵?”“我也不知道啊。”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追问,一次又一次地毒打,竹扁担打断了三根,黄母遍体鳞伤,半个月卧床不起,都没有说出两个孩子去当了谁的兵。如果来了国民党的调查说出去当了红军,全家必死无全尸;如果来了苏维埃的调查说出去当了国兵,全家也无处可逃。黄氏一家人始终守口如瓶,异口同声咬定黄在金和黄在银到底去了哪里我们的确不知。每一次,黄母被捆绑吊在树上遭毒打,小女儿只能在一旁哭。解围的,是两位儿媳:“官爷!我婆婆确实不知道儿子去了何处当兵,就连我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你看这样行不行?人就不要再打了,你们就是把她打死了也找不出人,对吧?等哪一天有消息了,我亲自上你府内告诉你一声。好吗?”“哎呀,有你这等美人上门我等远迎,好!等候你的好消息哈!”就这样,两个儿媳一次又一次地替婆婆蒙混过关。

1939年2月间,黄母接到一封来自福建龙岩的书信,写信回家的是小儿在银,信中还夹着寄回一件手写油印版《应征人营士兵家庭救济办法》。此后,再没有收到过任何音信了,她心知肚明两个儿子凶多吉少。战乱年代,大多数当兵的都是有去无回,只有千分之一的伤残幸存者。

1949年全国解放了,“土改”工作组一拨又一拨的人来到黄母家,并告诉她:“你的两个儿子是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去了,别害怕哈,是正正当当的兵,可惜牺牲了,光荣啊!你老人家有什么要求吗?”双目失明的黄母摇了摇头,说没有。黄母的眼泪早已流干。“你两个儿子留下什么遗愿吗?”老人又是摇了摇头表示没有。本来有两个儿媳,但都未生育,她们一拜堂没几日丈夫就去当兵了,哪来的遗愿!想到这儿,黄母的喉咙硬了……工作组的人看到这情形没有再问下去。

一天,黄母叫邻居传个口信,把两个儿媳(已再嫁)和小女儿聚到身边说“我的时日不多了”,接着,双手颤抖地从床底下摸出一个红棉布小袋,说“这是我们家用两条命换来的一点儿东西,总共有20块光洋,在金媳拿5块,在银媳拿5块,小女拿10块,包里还有一封信,以后你们要互相照应,谁都不敢说出包里的是什么东西,万一漏了嘴,性命难保,绝记绝记”。说着说着,黄母就“倒床”,不久离开了人世。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