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独特的“苏联风味”
舌尖上的乡愁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同在外省一所大学上学的我和她因是湖南同乡,且老家处在相邻的市县而相识。一天中午接到她托同学捎来的口信,邀请我放学后去她所在的宿舍小聚。原来是她收到了寄自家乡的特产。几位同寝室的女生把书桌拼在一起,桌子上摆放着几样她们悄悄用电炉子在宿舍里加工出来的湖南菜食。我们的关系逐渐变得亲近,后来,家境殷实的她又多次约我去湘菜馆解馋,并聊起许多家乡的风俗与旧事,让两个远离故土的年轻人在共同的乡愁中找到了慰藉。许多年后,我们终于结成了人生伴侣。
大学毕业去海南工作后,从湖南一家水电站退休的父亲也兴致勃勃地到海口创业,在一处开发区办起一家中等规模的幼儿园。因来年春季开学、招生等诸多事务的纠缠,每到年关我和父亲均无法回家乡过年。腊味是老家必备的年货,为一解乡愁,父亲在海岛上置办起腊货,决定过个具有家乡特色的春节。腊月间,他就忙碌起来,买好鸡鸭鱼肉,按照家乡的方法欣然腌渍起腊味,然后架起炉灶用小火浓烟慢慢烘熏。可亚热带的气温并没让父亲如愿,日常的高温导致许多鱼肉变质,只好边熏边把变质的部分割下丢弃,最后留下少量切割得极不规则的熏肉。大年三十,父亲下厨做出一桌具有家乡特色的年夜饭。尽管某些腊味并不地道,却还是让父子俩在不间断地推杯换盏中把双眼喝得血红。那夜我还梦回故里,见到了许多久违的父老乡亲。
腊味与辣味,是湘菜的主要元素。我离开海南应邀赴北京从事纸媒工作时,租住在报社附近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平日上班在报社食堂解决一日三餐,周末休息就想做点家乡美食排解一下心中不时泛起的乡愁。有道是:贵州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儿时在家乡,辣椒是每家每户不可或缺的硬菜,湘西籍歌唱家宋祖英的一首《辣妹子》,唱尽了湖南人对辣椒所怀的情感。刚搬进老式居民楼的那个周末,受乡愁与味蕾的双重诱惑,去市场买回一袋辣椒在屋子里做起虎皮尖椒。不一会就听到楼道里传来一阵紧似一阵的各种咳嗽声。我赶紧关火出门,看见的情景使我大为吃惊:楼道里站着好些掩嘴咳嗽的住户,念叨着谁家炒辣椒真呛死个人。我连忙道歉。不料一道儿时的家常菜,在北京的一栋筒子楼里,不经意呛出了一楼道的男女老少。
辣椒是不敢再炒了,只好改做家乡坛子菜。从农贸市场买下两只透明的玻璃坛子,再挑选一些红彤彤的新鲜辣椒,掺入生姜花椒,洗净沥干腌入坛中冷却的盐开水里,扣紧盖子搁于案头。十天半月,一坛自制泡椒便可食用。周末做好饭菜,从坛子里夹出几粒鲜红的泡椒,再配上两块红油腐乳端上饭桌,乡愁也在舌尖上得以安放。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