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关于大哥的故事(7)
大哥的江湖
我上学之后,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大哥曾经读过的学校,大哥他们三兄弟虽然离开好多年了,但他们的传说一直在口口相传。我们的学校是军区子弟学校,在此就读的大都是军区干部子弟,这些孩子和地方孩子比,胆子大,爱惹事,总是把学校弄得鸡犬不宁。我们的校长姓刘,以前也是军人,参加过的战斗无数,有半只被炸飞的手臂为证。刘校长半只袖管总是空的,他像个军人一样经常列在我们队伍前训话。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父母把你们送到学校来,是学习知识文化的,不是调皮捣蛋、惹是生非来的,嗯?!谁不听话给我站出来。他说到这儿时,还把腰间系着的武装带解下来。那是条牛皮做成的腰带,铜头带着包浆,他用那只健全的手挥舞着腰带,样子威风凛凛,让我们肃然起敬。就是这么让人尊敬的刘校长没少遭受大哥他们的整蛊。
刘校长军人出身,带过兵打过仗,他经常把学生当成军人一样来管理。上了中学的大哥,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吃了半年饱饭之后,个子就蹿了一大截,脖子和头的比例已经比较合理了,他和另外两个兄弟经常梗着脖子,谁也不服的样子。他们很快又做了火药枪,别在后腰上或装在书包里,上课也晚来早走的。一天下午,大哥和两个兄弟从校外回来,此时,班级已经上课了,整个学校都静悄悄的。三个人本想穿过操场以最快速度回到班级里,结果被早已等候多时的刘校长撞见了,他大喝一声:“你们给我站住!”大哥三人就定格似的立住了脚步。大哥他们对自己的班主任,那个姓李的中年妇女是一点儿也没有惧怕感的,他们站在李姓班主任面前几乎比她还高出半头,从气势上他们就占了上风。唯独这个刘校长,他们立在他的面前,就跟一只毛没长全的小公鸡似的。那天,刘校长把大哥三人带到了操场中央,正是七月份,下午最热的那段时间,大哥他们足足被暴晒了一下午。学生们下课后都围着三个人看,二姐自然也看到了大哥,她跑过来看到大哥眼冒金星的样子说:“大哥你又闯祸了,看回家爸该咋收拾你。”大哥就冲二姐瞪眼睛。二姐经常回家打大哥的小报告,大哥让父母操碎了心,他经常惹祸,不是踢球时踢到了学校门窗的玻璃上,就是约一帮人和外校学生打群架。大哥每次闯完祸从来不敢直接回家,而是跑出去,不知在什么地方躲上三两天。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大哥很少有着家的时候,他总是在躲灾,要么就是在躲灾的路上,大哥以为躲过了初一,就没有十五了。二姐早就一五一十地把大哥的祸端详尽又添油加醋地汇报给了母亲,母亲知道了就等于父亲知道了。躲过初一的大哥,初三或初四回家后,就遭到了父亲的暴打。父亲暴揍大哥时方式方法很多,完全要看父亲的心情,有时按在床上,抡起皮带抽,有时绑在楼下的树上。一般把大哥绑到楼下树上时,大哥已经被打完了,把大哥绑到树上完全是为了要摧毁大哥的自尊心。大哥双手倒背着和树紧紧捆在一起,有下班的叔叔阿姨从大哥身边路过,他们发现大哥就知道他又闯祸了,然后就忍着笑道:“咋的了,石权,又整啥幺蛾子了?”大哥不说话,把头埋在胸前。那会儿的大哥对邻居杨帆已经有好感了,两人眉来眼去的已经有些时日了,他不怕别人的幸灾乐祸,他最受不了的就是惊慌失措的杨帆。父亲为了收拾大哥,让他长记性,有时傍晚把他捆在树上,到了大半夜也不给他解开。大哥起初像英勇就义的烈士一样,高昂着头,目光斜视,眯着眼,一副不把世界放在眼里的模样。一到半夜,他就撑不住了,头耷拉下来,身子也不再挺直,东倒西歪地靠在树干上。二姐毕竟是女生,虽然她热衷打大哥的小报告,见大哥这样她还是于心不忍,便小声地央求母亲说:“妈,我给大哥送口吃的吧。”母亲没说话,偷看父亲,二姐就移动身子来到厨房,她在碗里装了一个窝头,就要出去,父亲断喝一声:“回来!”二姐就立在门口不知何去何从的样子,她再次求救似的去望母亲。母亲只能装作看不见。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