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经典鉴赏:对土尔扈特部落乡亲们的缅怀

2022-09-02 22:05:55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父亲乌兰夫与中国航天事业的, 2020年12月17日凌晨1点59分,我们国家担任探月工程任务的嫦娥5号返回器,成功地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着陆,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大成就。举国欢庆之余,我不由得想

父亲乌兰夫与中国航天事业的

 

2020年12月17日凌晨1点59分,我们国家担任探月工程任务的嫦娥5号返回器,成功地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着陆,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大成就。举国欢庆之余,我不由得想起了60多年前,父亲乌兰夫领导内蒙古人民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艰难起步,所付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扛鼎之力。

1958年2月14日,父亲乌兰夫接到通知,到北京三座门参加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主持召开的军委会议,听取关于筹建导弹试验靶场选址情况的汇报,要求着军装出席。此时的父亲,虽然是开国上将,还担任着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职务,但是,由于1954年9月父亲已经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主要分管国家的少数民族工作和统战工作,还兼任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和自治区政府主席的职务,基本上不再过问军队的事情。所以,当父亲接到参加军委会议的通知后,心里还是产生了一丝疑惑,父亲后来回忆说,他当时就是抱着听听情况的心态与会的。不承想,在三座门的会议室刚刚坐定,从来不苟言笑的彭德怀却笑着对父亲说了一句话:“乌兰夫同志,今天这个会,与你关系重大,你可要有思想准备。”父亲环顾会场,到会的有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总参谋长粟裕大将,原总后勤部长黄克诚大将,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炮兵司令员陈锡联上将,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等30多名军队领导。彭德怀宣布开会,首先请苏联军事专家组组长盖杜科夫少将汇报关于建设导弹靶场和试验场的选址情况,然后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孙继先中将作补充汇报。这个所谓的导弹靶场和实验基地,其实就是今天全世界都耳熟能详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这个基地,从最初的酝酿到完成现场勘察,再到今天终于正式进入了中央军委的决策程序,已经经历了整整六年的时间。那还是在朝鲜战场硝烟未散的1952年5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主持召开了有朱德、彭德怀、聂荣臻、粟裕等军委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研究中国国防建设五年计划。其中,对如何发展中国自己的特种尖端武器,进行了初步酝酿。之后的几年,在新中国的开国建设中,国家和军队关于发展特种尖端武器的实际动作也是马不停蹄、扎扎实实地有序推进着。1956年5月26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庄严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五个月之后,专门从事研发人造卫星工作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一年之后,中央军委批准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关于建设导弹靶场的规划(草案)》的报告,决定立即着手建设导弹综合性试验靶场。父亲乌兰夫回忆说,1957年,有两位军队的兵种司令员先后到家里登门造访。一位是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另一位就是炮兵司令员陈锡联上将。许光达司令员开门见山地告诉父亲,装甲兵搞现代化建设,一下子装备了几千台“T-34”坦克,请托“王爷”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给我们装甲兵解决一个训练场地。父亲乌兰夫亲自和许司令一同来到了朱日和,父亲指着碧草连天的苏尼特草原说,许司令,800年前,成吉思汗在这里点兵60万,沙场阅兵之后,驱马西征,最终击败了不断犯边的花剌子模,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这里,就是成吉思汗当年霸业的起点!许光达大将兴奋地说道,谢谢“王爷”,我的装甲兵就在这里出战斗力了!父亲和许司令在一座蒙古包里,签下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关于朱日和训练基地建设协议》。父亲回忆说,陈锡联上将的登门造访,就不像许光达大将的造访那么简单了,陈锡联就是为建设导弹靶场和综合试验场的事而来的。陈锡联告诉父亲,毛主席亲自拍板,国家立即上马建设的这个靶场与将来的发射导弹、发射卫星有关。如果确定了建设地点在内蒙古地区,恐怕要征用大量的土地,同时还可能涉及大量的人口搬迁问题。届时,还请乌兰夫主席帮助做一些工作。父亲答应,事情定下来之后再商量。1957年9月5日,根据总参谋部的决定,成立了靶场筹建委员会。1958年元旦刚过,由炮兵司令员陈锡联上将、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中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孙继先中将、靶场筹建处处长张贻祥少将领衔的选址考察组和以盖杜科夫少将为首的苏联专家组等50余人组成的工作班子,开始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勘选陆上导弹实验靶场。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