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澜沧江畔边,一个七十年前的故事
太阳照在澜沧江上
一
来到澜沧江畔的普洱,一个七十年前的故事震撼了我。回到北京后,澜沧江的涛声依旧在我耳边激荡,一幕幕难忘的场景还不时映现在我眼前。
一位英俊的佤族小伙子穿戴上赴京国庆观礼时,毛主席送他的毛呢制服、帽子和皮鞋,然后对着镜子,把参观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汉、重庆、昆明等城市时获赠的纪念章一一佩戴在胸前。推开窗,他深情望一眼云海中佤山峰峦,仿佛置身于彌蒙的旷野之中,在悄然期待大山那边的一抹朝霞。回过身,他久久地凝望着墙上悬挂的毛主席、朱总司令画像,眼角挂着晶莹的泪花……
时间追溯到1950年9月,中课佤族头人岩顶的养子岩火龙代替养父参加了普洱专区少数民族赴京观礼团,目睹了国庆一周年盛典。国庆前夕,他和普洱专区的代表受邀出席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庆招待会,还幸福地和毛主席握了手。10月1日,岩火龙在观礼台上再次见到了毛主席,他和代表们都情不自禁地跳起来,“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共鸣。
岩火龙赴京观礼前,许多和养父一样的部落头人,出于对共产党、解放军的怀疑和不理解,生怕一去就回不来了,便以各种借口推辞或让子女顶替。邦箐佤族头人拉勐甚至提出让竹塘区区长龚国清把自己儿子送到澜沧的邦箐大寨做人质才肯去北京。岩火龙也是带着忐忑的心情而去的。临行前,他来到澜沧江边,遥望着云雾缭绕的佤山村寨,心情也像乳白色的浮云一样飘浮不定。
跋山涉水来到北京,岩火龙的顾虑就像佤山的云雾很快地飘散了。这缘于同行的那位佤族代表生病住了院,不想,竟惊动了毛主席,还亲自去医院看望。当时在场的医护人员和病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毛主席微笑着握着还没省过神的佤族代表的手,通过身旁的翻译关切地询问了病情,让他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这消息迅速传遍了普洱专区赴京观礼团驻地,毛主席的关怀像澜沧江的碧水滋润了每位代表的心田。
捧着毛主席馈赠的礼物,普洱各族代表如获至宝。要知道,当时普洱有25个少数民族,许多部落还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阿佤人甚至还“猎人头祭祀”,何曾见过像呢料、制服、衬衣、袜子、牙刷、口杯、皮鞋、被子等稀罕物呢?后来,毛主席指示安排他们到各大城市走一圈儿,让他们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博大与秀美,也使代表们对新生的共和国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毛主席了解到普洱缺医少药,就叮嘱工作人员给每位离京代表送个药包,装有二十多种内服药和外用药,包括当时十分稀缺的盘尼西林(青霉素)等。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