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澜沧江畔边,一个七十年前的故事(2)

2022-09-02 21:36:17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太阳照在澜沧江上,那一年,岩火龙18岁,仿佛在一个晚上就长大了。在内地大城市参观学习两个月后,岩火龙回到了中课佤寨。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跋山涉水,到附近各个佤

太阳照在澜沧江上

那一年,岩火龙18岁,仿佛在一个晚上就长大了。在内地大城市参观学习两个月后,岩火龙回到了中课佤寨。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跋山涉水,到附近各个佤山村寨,把一路所见所闻一股脑儿地讲给父老乡亲。他动情地说:“我还从没听说过汉人欢迎少数民族,也从没看过官家来欢迎老百姓,共产党来了,解放军来了,都变成真的了。阿佤人只有永远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热爱我们的祖国,才能过上好日子,阿佤人才有希望。”他还看到当初把龚国清区长儿子做人质的拉勐头人也变了个人似的。他回到村寨后,把从北京带回来的糖果分给寨民吃,把毛主席送他的衣服展示给寨民看,还意味深长地说:“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有甜的吃,有暖的穿呀!”

1951年2月,当地政府选送岩火龙进了普洱专区民族干部训练班。他惊喜地发现共产党的阳光一旦照亮了澜沧江,就像天边的彩云,为佤山村寨带来了吉祥,带来了幸福。他如饥似渴地学知识,学文化,学党的方针政策。多少个夜晚,学员们都入睡了,他还在油灯下苦苦读书写字,只为多学点儿知识,为阿佤人走出大山,迈向新生活奉献绵薄之力。多少个黎明,他坐在澜沧江边,期盼着东方旭日跳出江面,让火红的太阳普照在澜沧江上,让阿佤人都过上美滋滋的好日子。

我那天乘车路过澜沧江,看到在群山苍翠的映衬下,奔流的江水都被染成碧绿碧绿的了。时值傍晚,残阳如血,一抹霞光照在澜沧江上。岁月一晃流逝了七十年,那个佤族小伙子的故事仍在佤山村寨广为流传。

岩火龙眼睛湿润了,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中。他抚摸着胸前的一枚枚纪念章,感觉昨天的幸福来得那般神奇。岩火龙有着阿佤人的天性,闻乐起舞,是个快乐的年轻人,只是他也有不开心的事,打不开的结。养父岩顶在听了他的国庆观礼见闻之后,对共产党、解放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面对中缅边境国民党李弥残部的暗中威胁和猖狂反扑,仍疑虑重重,甚至不敢参加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

岩火龙为了劝说养父,干训班一结业,就急火火地回到临近边境的中课佤寨,规劝岩顶别听信国民党匪帮的蛊惑,要和人民政府一条心。岂料养父根本就听不进去,大吼一声:“你一个娃娃,懂得什么?共产党不好惹,国民党也不好惹的!”时逢这时,李弥残部从缅甸流窜过边境,骚扰解放不久的普洱地区。岩顶愈发动摇了,害怕养子惹事,就把火龙禁锢在寨子里,不许他外出。1951年5月中旬,李弥残部一度攻占了西盟区政府,岩顶又公然讨好敌人,两次逼迫养子去参加残匪在西盟、允恩召开的“佧佤山反共抗俄促进会”。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岩火龙一身正气,拒绝代表中课部落在写有反共字眼的条文上签字。残匪头目知道岩火龙去过北京观礼,就怂恿岩顶让养子去台湾参观。岩火龙义正词严地回答:“我只去北京,绝不去台湾!”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