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澜沧江畔边,一个七十年前的故事(3)
太阳照在澜沧江上
无计可施的残匪只好把岩火龙放回中课佤寨,让岩顶对他严加管教。失去自由的火龙每天只能待在寨子里,日夜盼着解放军早一天打回来。养父的所作所为,也让他寒透了心,他对养父说:“强大的人民解放军一定会战胜蒋匪帮,消灭一切匪特的,你何必为他们殉葬呢?”但一次次劝告都失败了,绝望中,他想到了以死明志。于是,他穿戴上毛主席送他的毛呢制服、帽子和皮鞋,他胸前挂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纪念章,在最后时刻,他要把心掏出来,向澜沧江的流水一样永远向着东方……
此时,他又想起去年10月3日那天,毛主席在北京怀仁堂又一次接见普洱少数民族国庆观礼代表。毛主席知道那位头缠大红包头,身披黑色披毡的拉勐是阿佤人头领,就拉着他的手说:“听说你们有‘猎人头祭祀的习俗,可不可以不砍人头呀。”后来阿佤人响应毛主席的倡议,改用牛头举行祭祀仪式了。
在岩火龙的客厅里,整整齐齐地摆出了各地馈赠的礼品,这些都是他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心爱之物啊。这个场景更像是一种告别仪式,他静候着召集的寨民到来,只为与众乡亲分享毛主席和内地政府送给阿佤人的真情,只为了向朝夕相处的寨民做最后的诀别。
寨民陆陆续续进来了,看到屋里这番摆設,又看到岩火龙这身打扮,惊讶中也有几分新奇。火龙拿出从北京带回来的礼品分送给寨民,把香烟分发给抽烟的乡亲。“这是毛主席送给咱阿佤人的香烟,我平时舍不得抽,这次跟兄弟姐妹一道分享,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他边说边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口,声泪俱下地说:“国民党土匪压迫我们兄弟民族,掠夺我们的财物,要我们互相分裂仇杀。毛主席、共产党要我们团结成一家人,我们要坚决跟共产党走,建设幸福美满的家园。我养父投靠国民党军残匪,还逼我代表他去台湾参观访问,他不准我们走毛主席指引的阳光路,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有一天,假如我不在了,你们也要跟定共产党走啊!”
岩火龙的肺腑之言,声声是泪,字字泣血,深深打动了在场寨民的心。他们陪着火龙一道落泪,相互说着贴心的话,一直聊到很晚,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们万万没想到,岩火龙留给他们的话竟然是铮铮铁汉的最后遗言。
三
几天来,我先后在普洱的思茅、宁洱、西盟、澜沧等地采访,当我从澜沧景迈机场登上返京航班时,满脑子里还不时闪出岩火龙最后时刻的那种悲壮。
岩火龙目送乡亲们一个个离开,当他回转身时,已是热泪盈眶。他痛惜自己的养父顽固地听信李弥残匪的蛊惑和花言巧语,竟逼迫他去台湾“参观”;他怨恨自己无回天之力,无法说服养父回心转意,跟着共产党去走阿佤人的幸福之路。“我还有什么脸面再去见毛主席,我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那么多关心我、爱护我的同志,我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那么多信赖我的乡亲,我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啊!”岩火龙想到此,早已是泪流满面。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