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小说节选:走进原始森林(11)

2022-09-06 10:12:28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箭头松,吃过晚饭,刘凤将三根桦木段塞进暖灶,防止睡到半夜炕凉。然后,她立起身,眼睛罩着火炕,脸上红霞灿烂,说,总算又有火炕睡了,今儿黑上,我睡炕

箭头松

吃过晚饭,刘凤将三根桦木段塞进暖灶,防止睡到半夜炕凉。然后,她立起身,眼睛罩着火炕,脸上红霞灿烂,说,总算又有火炕睡了,今儿黑上,我睡炕头。炕头躺的是于江。刘凤说睡炕头,就是想挨着于江。

徐海正暗自琢磨,该怎样劝阻刘凤,于江已先开口,声音像石头似的说,睡什么炕头?炕梢有的是地界儿,你上炕头凑哪份热闹?刘凤眼圈噙泪,并不吭声,只是用两手攀住炕沿,抬起右膝,想上炕头。于江就气急败坏地说,不是不让你睡炕头吗,你没听见啊?刘凤甩甩脑袋,痛快淋漓地说,你不是想……挨近我吗?我……没等她说完,于江就怒吼道,你个黄花闺女,说这话咋不嫌石可碜啊,以后还想不想找婆家啦。于江话落手起,就将刘凤推到了地上。

刘凤愣愣地看着于江。忽然,眨眼工夫,她俯下身躯,焱地搂过于江的脸就亲吻起来,肆无忌惮,没鼻子没脸,没嘴唇没眼,胸脯起起伏伏,像大海上的波浪。于江就左躲右闪,哭丧着声音喊,你……這是干啥……你这是要我命啊!

第二天早上,刘凤睁开眼睛时,窝棚里已是明光一片。她懒散地避过光线,眼睛下意识地瞥向左侧,左侧炕上没有徐海。她怔怔,欠起半身,再去看炕头的于江。结果于江也没在炕头。一种不祥之感袭进刘凤的脑海。她当即下地,手忙脚乱地穿棉鞋,撒腿就朝窝棚外跑。

外边阳光明媚,积雪泛着银色的光芒,像根根银针,乱刺着刘风的眼睛。刘凤抬手搭个凉棚,就朝冰窟窿那边望去。冰窟窿腾着缕缕热气,但窟窿边没有徐海和于江,只有张爬犁,孤零零地卧在那里。不好,他们是投了河。刘凤惨叫一声,摇摆双臂,就朝窟窿边跑去,里倒外斜,跟头把式,人跑到冰窟窿前时,已经成了雪人。

在冰窟窿前,刘凤两手撑着冰雪,急切地将脑袋探进去,眼睛像条钻枪,突突突穿透了那层薄冰。冰下流水清澈无物,可以看清细碎的河沙,甚至沙上游动的小鱼。刘凤瞪视到头晕眼花,只好站起身,又将目光搜向爬犁。爬犁上铺着件羊皮大氅,大氅上放着件黑色棉衣。除却棉衣和大氅,爬犁上还放着把斧头。显然,他们用这把斧头凿开河冰,又把它留给了刘凤。

刘凤神思恍惚,她拉起爬犁,朝窝棚那边慢慢走去。在窝棚门前,她甩下爬犁,然后走进去,点起灶火,煮粥做饭。吃过饭后,刘凤将需要的物品,统统装进棚里的一只皮口袋,只把那支花牌手枪,揣进内衣左侧口袋;再把那块怀表,揣进右侧口袋。手枪和怀表都放在锅台上,刘凤想不看都绕不过去。

刘凤独自跋涉在深山老林里。

每天早上临行前,刘凤都要先找到那棵刻有箭头的松树,然后再跟着箭头走。开始的时候,她每天能走三十多里路,但越往前走,她走的里数越少,从三十来里,到二十来里,再到十多里。每天两顿的树皮粉末粥,不能补足她消耗的体能。她的体能每况愈下,她肩上的爬犁不断地变重。这迫使她仿效徐海,开始扔些用品,以减轻行走的负重。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