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我早已故去的父亲(3)

2022-09-06 09:58:29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蓝衣,一般而言,他的电话是打不通的,门也是进不了的,但那天我居然打通了电话。事后石叔解释是,看了我的短信才允许我进去的。 接下来,一张茶桌隔开

蓝衣

一般而言,他的电话是打不通的,门也是进不了的,但那天我居然打通了电话。事后石叔解释是,看了我的短信才允许我进去的。

接下来,一张茶桌隔开了他与我,他坐在办公桌旁边的茶桌主座上,用肥硕的大手提着极其小的一个麻色茶壶,给那些摆在桌子上的各种样子、象征富贵的丑陋蟾蜍们倒水浇身,顺便给我倒茶。

石叔开口说话,我就像面对一块庞大的石头。随着他说出得越多,我越感觉诧异。他告诉我他那年十八岁,我父亲二十岁,他们在内蒙古的一个旗里挖渠。实在太年轻呀。我自问我二十岁那年在干什么?读书,换学校,读书,换学校,教书……他曾有过那样的青春,活力无限,居然后来还爱着阅读。我记忆里的父亲总是带着书籍,即使放羊也是(他去世的前一年,二爹买了一坡羊,父亲经常代放)。是不是父亲在内蒙古挖渠时就习惯于带着一本书?我无法理解,父亲有太多令我不解的东西。他还热爱赌博,热爱吹牛,当然,也热爱女人。这些都是石叔说出来的,虽然我早就知道一鳞半爪,不至于太过惊讶,但由父亲年轻时的朋友说起二十岁的父亲,简直像说一个比我小十多岁的青年。

胖胖的有着宽阔身躯的石叔已经七十多岁了,大多时候一脸严肃,他活在县城很多人對他的膜拜里,活在很多人给他撰写的人物采访里,早就活成了一尊需要膜拜的偶像。他就像个财神,县城里各路人马拜来拜去,只我待着的几次,就来来去去有几十拨。在说起我父亲的时候,他居然笑成一只吉祥猫的样子,回忆起他们的年轻时代,告诉我:“你父亲当时相好了女的,第一天就会告诉我们的,不过,隔天变化了,也要一切说出的。”

在石叔的讲述里,我仿佛看见父亲就坐在茶桌一角,穿过岁月的灰尘,与我相认,我们是朋友而不是父女。

“你和他很像。”接下来的一天,石叔叔组织的聚会,就在他的酒店的一层,也喊了我的哥哥姐姐。

他在席间说出了这句。那些被他叫来的我不认识的人随着附和。他喊了我前一日提到的几位熟识父亲的人,然而,我极其想见的两位却没有到。一个和我同姓,刘叔,一个姓王,王叔。我之所以记挂这两位,包括石叔,不得不说是小时候一直听父亲说起他们的原因。然而,事实并非如我所感知的那样,我是靠着他的话语猜测觉察出来的,那就是,他们的友情也许并不是多么紧密,甚至谈不上是朋友关系,仅限于认识。我父亲说起他们的情谊,可能有一部分是一种生活需要的虚构,一种文学的叙事策略,一种吹嘘。二十多年过去了,不能不说他们是县城经济的弄潮儿,又赶上了各种适应他们的时代政策,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把自己推上财富执掌人的宝座,虽然这几年来相对有点儿有心无力,被后来者不断挤压着,但经验和智慧还是一样不缺,让他们紧紧抓住手里所能抓住的权力、荣誉、关系和面子,活跃在这座西北县城的土地上。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