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一个明信片
手机
春节过后,我的工作单位有所变动,扶贫工作也做了相应调整,新的扶贫对象是北沟村慕宝来。
从扶贫资料上看,慕宝来五十岁,单身。我很纳闷,一个四肢健全、无病无灾的人,为什么会是贫困户?另外,我也在思考,既然他是贫困户,我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他脱贫?
那天,单位统一去核实扶贫资料,带着很多疑问,我第一次来到北沟村。到达村委会后,大家分头行动,各自去扶贫对象家里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由于我和扶贫对象是第一次接触,所以由村干部带领。
走出村委会,远远地看到几排整整齐齐的窑洞。村干部说,慕宝来就住在第一排窑洞最东头,窑洞是国家修建的移民搬迁住宅。北沟村居民原先大都住在沟底,交通、生活极不便利,雨季还容易遭受水灾,国家为此专门拨款建造一批住宅,将他们迁移到平地牛活。
我替素不相识的慕宝来高兴,不用花一分钱,国家已经替他解决了住房问题,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村干部说,谁说不是呢?他有新房住,身体还硬朗,家里又没有拖累,按说可以外出打工,即便不去打工,在村里干零活儿,一个月少说也能挣几千元,也不至于成了贫困户。接着,村干部有点儿恨铁不成钢地说,你有所不知,这个人懒得出奇,每天睡到晌午。你想想,早晨不能按时出工,谁还愿意雇他干活儿。
说话的工夫,我们来到慕宝来家,一路走过来,其他人家的院门都有铁将军把门,唯独他家院门大开,两个窑洞门也没有上锁。村干部敲了敲门,没有人应答,推门进去,里面一个人也没有。村干部无奈地说,今天你可能没法完成任务了,他应该是吃饱饭闲逛去了。我说,要不给他打个电话,问一下他在什么地方?村干部摆摆手说,没用,他没有电话,也没有其他联系方式,平时村里有事找他,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清早过来在炕上找他。我还不死心,让村干部领着在村里转了一大圈儿,希望能碰到他,结果也能想象得到,偌大的村子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游逛。
回到村委会,其他人已经完成资料核实工作,只有我还没有和扶贫对象见面,我心里着急,怕影响单位扶贫工作整体进度。
返回单位的路上,同事向我介绍了慕宝来的一些情况。慕宝来是父母唯一的儿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年,父母花大价钱给他寻了一门亲事。一年后,女儿出生,他却一如既往不愿意干活儿。妻子多次劝说无果,只好带着女儿改嫁,沉重的打击下,父母接连离世。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没有人约束,他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没饭吃了就给村民打零工,因为他干活儿时间没法保证,很少有人愿意雇用他。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