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对于荀子的关注
读荀恨晚
荀子曾经与孟子齐名。前者主张性恶,后者主张性善。当然,孟子衔居“亚圣”,荀子在后世的影响比不上人家,这与时间的先后次序有关,也与性恶说在中国不占上风有关。传统文化是注重感情的文化,说人生而性恶,民众士人感情上都不好通过。
但荀子的重点不是骇人听闻、痛心疾首地揭露、拷问与哀叹人间的恶人恶行恶性恶情,像某些作家如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到诸恶时那样。荀子的调子是人类生而难免有欲有私有争有恶,惜哉、痛哉、怜哉。荀子的性恶论带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特色。他的性恶说,重点不是控诉、审判、斥责人世间与人类的低劣本性,而是强调礼义教化的不可或缺,圣王教化与管理不可或缺。他强调的是:仁义道德有赖于后天人文文化、圣贤文化、规范秩序培养、严刑峻法惩戒,还有天子与诸侯既仁爱又强势的治理。然后才能抑恶扬善,化恶为仁,在内圣外王的圣王带领下,构建天下归仁的太平与福祉。
他的性恶论易于与韩非子等的法家论述接轨,但荀子儒法兼收,儒学为主,在认同法、刑的重要意义同时,尤其强调仁心仁德、为政以德、教化至上、圣贤(精神导师)至上,强调礼制法制的严格规范性;同时,对于老人、残疾人、边缘之人等也有各种变通通融折扣的柔性思路。在某种意义上,荀子的性恶论有他的先进与务实处,与孔孟相比较,荀子接地气多一些,高大浪漫的调门降了一些。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荀子含义丰富地引用并称颂《诗经》上的这两句诗,连通了孟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的名言,表现了他对于治理的立体性、多面性与可调整性的认知。尽管后世对这些说法有不无呆板与平庸自囿直至与原义相悖的解释,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个真正追求经世致用,并能联系治国平天下实际的大儒,与只会寻章摘句的腐儒截然不同。前者能坚持义理原则,也能具体地分析具体情状,还懂得拓展思路,调整部署。而后者,只能把活学问把智慧的能动性搞成较劲的、缩手缩脚的死定义。
以礼经国、以乐辅礼、助礼、饰礼,以圣贤制礼乐,以德为政,以仁厚服人取天下,以严刑峻法保持威慑,以战车军备御敌,以圣贤伟士人才自强,这是荀子之道的全面性、复合性与整体性。荀子最好的理想是不用暴力强迫手段,而以软实力赢取民心——以王道得天下。
仁心在内,礼制在外,有阶级尊卑的秩序规则,有文质彬彬的言语举止,有对于犯上作乱的警惕禁忌惩戒,有兢兢业业的自我约束,有正心诚意慎独的自我自律修养,有以礼为先为美的舆论共识,有是非荣辱之心,存是去非,求荣知耻,乃有规格、格调、正理、章法:生老病死、和战吉凶、朝廷内外、生杀予夺、民生百事、社会分工、资源分定、祭奠庄严、宗教神祗,都有礼乐、引领、规则、章法、节奏全覆盖,社会自然高雅太平,举止文明,各安其位,无乱无争,无邪少恶。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