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对于荀子的关注(2)
读荀恨晚
而且,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就指出:“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这样的论述,既尊重人们的感受与习俗,又强调了礼的文化意义,而与愚昧迷信拉开了距离,其立论之清醒与实事求是,至今难出其右。
荀子相当平静地指出了欲与恶的存在,既保持了敬天的基因,又面对了天与人的区分与实际距离,提出与其和天较劲、不如致力于人事的纲领。同时,荀子在中国传统文化论述中罕见地肯定了人欲的不可能去除、不必上火针砭、不需深恶痛绝。生而有欲乃至多欲,是正常的,是无法消灭的,不应该向大众提出压制或消灭欲望的口号。问题不在于有欲无欲,而在于你的欲导引了你的什么行为,有欲则可,因欲而行为不端、无礼违法则断然不允。以礼义规范欲,乃是文明,而以为可以以礼义消灭欲,则是狂悖呓语。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戒欲防欲制欲主流中,荀子为欲有所辩护通融,也是一家之言而振聋发聩。
孟子的性善论则给儒家思想披上了美好理想,成为人间乐园、美德治平、天生孝悌的幸福长衫。天性即是人性,天心即是人心,天性善,这是儒家天人合一主张的重点。而老子天地不仁的说法,大大降低了人们对待天地、自然、世界的自作多情——酸的馒头(sentimental)。
荀子尤其强调礼,强调礼的文化性、规范性、治理性、祛恶性、和平性,同时强调礼的前提是义——道义与原则。道义与原则践行在外,诚于中而形于外,暖和于中而严正于外,乃构成礼——彬彬有禮、谦谦君子、以文化人、永不生乱。
一方面荀子介绍古礼,细致生动具体有趣,入情入理,可亲可爱;一方面,荀子又借孔子之口讲论:比起戴什么样的帽子的礼数来说,权力系统的人——天子、诸侯、公卿,更应该关心的是仁心人心良知正道。
比起《论语》《孟子》来说,《荀子》的篇幅要大得多。他讲的许多问题比较细、比较切合实情。
荀子专门讲了君道——天子、帝王、君王之道,强调一切都要遵循效仿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王、武王、周公。同时,荀子又提出了“法后王”观点:他不搞复古,不认为中华文化唯古是瞻、越古越好。他倒还没有提出厚今薄古,但颇有些厚古更厚今、活在当下的意思。他提出道义仁礼德的观念,认为这些带有终极价值意义的范畴其实是来自天地榜样垂范,来自圣人教化,是高于权势的,是决定权势被承载拥戴、抑或被颠覆毁灭之不同命运的,是具有崇高性权威性不可逆性的。他认为君王与贤良是要知天命的,是不可违背天命的,正如今日之强调不能违背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他又提出了圣人“不求知天”的重大命题:不赞成将心智用在宗教式的终极形而上空泛高论或占卜式的猜测赌博上,而是认同人间正道,认识人间的可与不可、能与不能、义与非义、礼与非礼,有所选择、有所把握、有所修为,这甚至令人想起让·保罗·萨特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想起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而荀子关心的首要,不在于萨特式知识分子的选择,而是君王权力系统的选择。荀子认为,坚持礼义与礼制,在不同的等级层次上践行守护仁德,搞清名分,确定万民万事(日理)万机的统类——性质,也就是孔子强调的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