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河洛谣》(14)
河洛谣
渔娘在娘的教导下,针线活儿也是没说的,纺花、织布、绣花、做鞋,没有不会的,没有不精的。就有一样,不爱看书。苟仙儿让她顺着梯子爬到上院,然后抽了梯子,叫她读书,到吃饭时候,再把梯子架起来,让她下来。依苟仙儿的见识,想让渔娘继承自己钻研的医道,不说医治疑难杂症,好给三村五里的乡亲医个头疼脑热。渔娘呢,心思根本没放在学医上,看不进去,就把书撂一边,做起针线活儿。对于针线活儿,渔娘很是热爱,干不烦。可能苟仙儿发现渔娘的秘密,有一次到了晌午,让她背药理歌,背不会不让下来。渔娘就拿出一顶棉帽子,说:“爹,天冷了,我给你缝个棉帽子。您看,帽子上还绣着福禄寿三星呢。”苟仙儿想发脾气也发不起来,此后,也就不那么认真了,她爱干啥就干啥,好歹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还有用得着人家的地方。
这天,爹和娘都到地里干活儿去了。渔娘在家织布,她坐在织布机上,两只手扶着纬线的两侧,双脚踩在脚踏板上。当她左手把带着纬线的梭子从上下交错的经线中间撺到右边,放在左边脚踏板上的那只脚及时踩下,使得上下经线错位,紧紧卡住纬线,随后左手把前面的纬板用力搬回,让这条纬线与上一条纬线紧密结合;右手接到梭子后及时送回,紧接着右脚又及时踩下,右手再搬纬板……渔娘手脚并用,配合默契,很轻松、熟练地织着,梭子滑溜得像条鱼,在纬线中间蹿来蹿去。人们形容时间过得快,常说“日月如梭”,说的就是织布机上织布时的梭子。“跨哒、跨哒”的织布声,说是单调并不准确,而是一曲合唱,一曲织布女的赞歌。“手板的,脚蹬的,叽里咕噜胡掺的”,就很形象地描绘出织布的场景。渔娘好像嫌弃织布的声音不是十分美妙,她一边织着布,一边轻声哼着小曲:
“小棉籽,圆溜溜,清水淘,灰水拌,撒地里,锄三遍。打花顶,掰花瓣,开花好似黄罗伞。涮两涮,卷两卷,一卷卷到机上边。脚一蹬,手一扳,织的布,瓷甸甸。铜剪铰,银线穿,三天做个长布衫……”
忽然,梭子溜到了地上,渔娘的手竟然没接着!这可是从没有过的事情!也就在梭子掉到地上的同时,渔娘的胸口没来由地疼了一下,跟针扎似的。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爹娘遇到了山大王?渔娘胡思乱想,坐不住了,预感到有事情要发生,忙放下梯子从上院下来了。临出门的时候,怀里揣上针灸包,还有几个沙包,这几个沙包不同于一般的沙包——用双层粗布缝制而成,里面装的都是石灰粉和几味中药配制的药面,关键时候能起到御敌防身的作用。
刚走到大路上,渔娘听到了杜氏的呼喊,同时也看到赵匡胤晕倒的一幕,忙紧走几步,帮助杜氏把赵匡胤抬到了树荫下。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