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河洛谣》(32)
河洛谣
这天晚上,大伙儿又聚集到了文武院。经过连续几天的劳作,小麦都收割到家了,大家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
月亮升上来了,有柿树的遮挡,使得院子里影影绰绰的,人的面孔也显得花花搭搭的。虽说看不清人脸,凭借身形和说话的声音,甚至吸溜饭菜的声音还是容易分辨出张三李四的。
跟往常一样,大家都伸着胳膊把或碗或盆伸到了苟仙儿跟前:
“苟叔,尝尝俺家的柿糠窝窝红薯油条。”
“苟哥,尝尝俺家的‘年转。”
“年转”原名“碾转”,是在春末夏初的时候,把即将成熟的小麦粒,还带着青色,不要剥皮,直接煮熟后放在石磨上磨,磨出来的东西呈条状,丝丝缕缕,似断非断,然后直接拌以蒜汁,即可食用,有条件的,在油锅里翻炒几下,吃起来更有味道。这个时节,陈粮没有了,新粮还没下来,家里没吃的,这种吃食等于是过渡时节的应急,寓意“灾年转过来了”,所以“碾转”又叫“年转”,这种叫法和吃法延续到今天,深受人们喜爱。
“苟爷,这是俺奶奶蒸的野菜包子,您尝尝。”
“苟伯,这是俺娘炸的杂面油角。”
苟仙儿呵呵一笑,很享受的样子,然后推让着:“大家都吃,大家都吃。”
苟仙儿这么一说,那些筷子都迫不及待地伸过来,叮叮咣咣几声,三下五除二,一碗“年转”没有了,一碗红薯面条也就见了底。
吃的人高兴,被吃的人更高兴,说明自己的饭菜好吃,人缘也好。
说着,笑着,闹着,吃着,喝着……此情此景,真的像一大家人,像过年一样。
不知道谁说了一嘴,听说黄河北岸明天要来抢粮食。
这一嘴不亚于一棍子捅了馬蜂窝,院子里一下子闹腾起来。
“真的,我也隐约听说了。”
“这可咋办?”
“他们肯定知道‘铁钩担死了,要不然也不敢来闹。”
“来了怕个球,他们敢动手,咱们也不是吃素的。”
“若是真打起来,谁也不沾光。”
“唉,咱两岸为争地,自古至今死了多少人?真不敢再打了啊。”
……
说到最后,声音都弱了下去,都把目光盯着一直没有开口的苟仙儿。
苟仙儿把碗里的饭扒拉干净,把自己在希玄寺看到的情况学了一遍,然后说道:“抢粮食的消息是真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什么可怕的。但要记住,要想世道太平,先要自家太平,邻居太平,邻村太平。家和家兴,村和村兴,乡和乡兴。一事当前,和善为贵。以前我给老少爷们儿喷过《孙子兵法》,明天这一仗,要像兵法里所说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说这一仗,先要咱两边的百姓和起来,长久和起来。明天我们……”说到这里,苟仙儿悄声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