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河洛谣》(52)
河洛谣
赵匡胤也知道进寺庙的规矩,多磕头少说话,免得哪句说得不对得罪了神灵。他发现,石壁上还有不少造像题记,程式基本都相似,记某年某月某造佛,愿诸生蒙佛福之类。他边看边点头。他看到《道荣造像记》时,不觉小声念出了声:“天保二年四月十五日,沙弥道荣造像一区,为亡父托生西方妙洛国土,愿舍此形秽,供养诸佛因此之福,愿弟子聪明知惠,普及一切众生大同是庆。”身边的赵普说道:“此刻书法气韵生动,拙中寓巧,实为书法之精品。”赵匡胤没有回应,他转身去看其他题记,发现唐代题记较多,书法均有初唐楷书的通行特色,字形平正,时见磊落出奇之笔,始见大国堂皇气象,但也觉工整有余而浪漫不足。
大殿里,一个大师傅一边轻轻敲着木鱼,一边闭上眼睛,轻声唱道:“一进经堂以礼行,少说闲话多念经;坐下不拉家常话,一心盼道去修行;二进经堂莫慌忙,叩头礼拜要安详;佛祖不负用功人,莲花宝座绕檀香;三进经堂把头磕,抖抖精神念弥陀;华严金刚不离口,龙华盛会朋友多;四进经堂好心酸,身上无衣透心寒;玉罄金钟齐发动,惊动佛祖开慧眼;五进经堂无新衣,看长赶会借你的;早进宝山朝圣祖,朵朵金莲护法衣。”
寺内上香的百姓不少,均是一脸虔诚。从他们的喃喃自语中,赵匡胤隐约捕捉到一些信息,他们大都是祈祷不要打仗,希望菩萨保佑国家太平,合家平安。
真正的菩萨是谁?不是别人,是自己。这话赵匡胤并没说出来,但是面对石壁上那尊大佛,他还是双手合十,深施一礼,嘴里不忘念叨着:天下安,天下永安。
赵普听到后,后来安排人把“孝义堡”改为“永安县”。
临走之时,赵匡胤提出把“希玄寺”更名为“十方净土寺”,意在祈愿普天之下都是净土。
一凡大师忙率众僧叩头谢恩。当时在寺里上香的老百姓听说是当今圣上驾到,忙丢下菩萨,朝着赵匡胤“扑通”跪下来,那感激不尽的样子,那充满希冀的表情,都让赵匡胤心里很受用,好像在普通民众的眼里,他赵匡胤是救苦救难的大菩萨。那一刻,每一个百姓那虔诚的祷告,都给他肩上加着沉沉的分量,使他在感到受用的同时,肩上犹如挑了千万斤重担,很重,很重。
难舍古驼岭下榻文武院
本来,赵匡胤计划在巩县转一天就走。谁知道,到了古驼岭后,赵匡胤倒有点儿舍不得走了。舍不得走的原因,细究起来有好几个,一个是枢密院的急报,使得他知道军心不稳,民心又如何呢?这也是他迫切想知道的;二来这个地方独特,风景美;三来古驼岭这地方,还有点儿神秘,每次来总能产生动力和启示,精气神足足的,这是在皇宫里得不到的。这动力谁给的?精神是从哪里来的?苟仙儿还是渔娘?还是一凡大师?还是那个“文武院”?赵匡胤说不清。从希玄寺出来后,赵匡胤于是决定不走了,夜宿古驼岭柿树洼“文武院”。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