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河洛谣》(54)
河洛谣
还好,渔娘躲在上院东边那孔窑里,一直没有露面。为稳妥起见,门呢,翠莲从外面给锁上了。翠莲锁门的时候,渔娘把一双鞋和鞋垫给了母亲,让她转交给赵匡胤,说是她年轻时做的。
当天晚上,怕出意外,苟仙儿安排赵匡胤住进上院西边那孔窑洞里,那是苟家的书房。赵匡胤进到窑里,发现里面收拾得很是别致,一边是个书柜,摆满了各种书籍,一边是个八仙桌,上面摆着茶具。八仙桌后面是一幅清风风月水墨画。此画虚实相生,欲露欲隐,画面墨色迷蒙,浑然沉着,呈现出一种苍茫虚远的宏大境界。画作两边是对联,上联:四壁书香就着一壶清酒看邙岭秋色,下联:满园墨韵配上半盏酽茶听黄河涛声。赵匡胤收回目光,看到桌子上有一张纸,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一段文字,他顺手拿起来,只见上面这样写着:
生于乱世,知世道之苦;童少居夹马营,知家道之苦;青年游学于四方,知谋生之苦;壮年寻主从军,知立业之苦;起于卒伍,知兵士之苦;率兵冲阵,知为将之苦;职守宫闱,知为臣之苦;居高位善察下,知郡县乡野之苦;身君王不忘民友,知民心之苦;熟前朝知今世,知天心地怀之苦。
很显然,是写自己的。赵匡胤佯装不知,輕轻把这张纸片放回原处,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边翻滚不已,老人家总结得太好了,只是自己有些地方做得并不到位。如此看来,大家都盯着自己呢,即便是山野间的村民,自己丝毫都不能马虎,也不敢马虎。
苟仙儿也装聋作哑,不去提话头。赵匡胤高兴倒还罢,若是嫌弃自己总结得不到位,怕是吃不了兜着走。
最后,还是赵匡胤打破了沉默。他悦了脸色,对苟仙儿说:“老人家,您说说看,寡人怎么做才能让天下百姓满意,怎样才能永安?怎样才能永昌?”
苟仙儿的一颗心放进肚里,口无遮拦地说:“皇上,老百姓盼望的是太平,他们太害怕天下分裂、战乱,如果那样,争来斗去,最终伤害的都是老百姓。”他知道,只有实话实说,才是对赵匡胤忠诚,才是对天下百姓负责。
赵匡胤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以文治国有长远,恃武治民无善终。”苟仙儿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赵匡胤听。
赵匡胤眼睛一亮,默念道:“以文治国有长远,恃武治民无善终。好!好!好!”
苟仙儿得到鼓励,就又大胆说道:“天下不分裂才能做到永安,要想永昌,除了以德治天下,还得迁都,汴梁四周空旷,不宜做都城啊!”
赵匡胤说:“哪里合适呢?”
苟仙儿迟疑了一下,说:“皇上,贱民是一介布衣,如此大事,不敢妄加议论……明天临走前您还是上古驼岭看看吧。”苟仙儿知道,赵匡胤是聪明人,有些话适可而止,不能锋芒太露。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