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河洛谣》(9)
河洛谣
“铁钩担”原名苟蛋,因为有些蛮力,一次能挑起二百斤以上的货物。曾用坏了不少钩担,后来特制一根铁钩担归他自己用。久而久之,便被人唤作“铁钩担”。“铁钩担”力气大,拉碾子对他来说稀松平常。话虽如此,纤细的牛皮绳勒进脚趾头之间,石碾子足有四五十斤重,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铁钩担”弓着腰,身子弯得跟希玄寺的飞天似的,上身几乎跟土地平行,全身的力量都贯注在右脚上……日头爬到了半空中,渐渐露出火辣辣的本色来。“铁钩担”光着膀子,身上的汗珠子层出不穷,配着古铜色的皮肤,黑油油的,随着汗水的蠕动,一閃一闪的。汗水小溪似的蜿蜒在脊梁板上,流到边缘处,汗珠子“吧嗒、吧嗒”往下滴,落进土里便不见了。“铁钩担”的脚步虽然慢了不少,但他越拉越远,再继续拉下去,几乎就到黄河边了。
黄河北岸人的脸色越来越阴沉,好像是雷雨前的天空,阴沉得要滴下水来,眼睛里似乎也要喷出火来,他们一个个攥紧拳头,随时要出手的样子。
苟仙儿见状,忙对“铁钩担”喊道:“狗蛋,差不多就行了,给人家剩点儿吧。”
“好神力!”策马到此的赵匡胤刚好看到这一幕,禁不住高声叫道。
此时,玉龙驹已经跑得大汗淋漓,安分许多,早已没有当初的傲气了,换句话说,已经认可了赵匡胤这位新主人。农村话讲,软的捏,硬的怯。用到玉龙驹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苟仙儿听到喝彩声,循声望去,但见赵匡胤身高七尺,肩宽腰细,体格匀称,紫色脸膛,真的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具体说吧,赵匡胤两颊丰润,鼻梁高挺,宽阔的额头下,两道粗黑的眉毛,外端微微上翘,几乎延伸至太阳穴,眼睛硕大而明亮,让人不由得生出仰慕感,还有一种敬畏感。
说实话,“铁钩担”几乎用尽了力气,捕捉到苟仙儿的声音后,便趁坡下驴,停止了比赛。大老远,他也瞧见了赵匡胤和玉龙驹。他没有留神赵匡胤,他关注的是玉龙驹。正在得意的他,甩了一下脸上的汗珠,高声叫道:“嗨,你这驴卖给我吧?几两银子?”显然,“铁钩担”是故意把马说成驴的,没事找事,这就有点儿挑衅的意思了。
趙匡胤皱了一下眉头,听到这话心里就不舒服,心说真是山野村民,如此粗俗无理不懂礼数,他不由得握紧拳头,顺势跳下玉龙驹来,想要教训一下“铁钩担”。
苟仙儿见状,忙迎上前,低声对赵匡胤说:“这位小哥,您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您何必跟‘铁钩担一般见识?”
“铁钩担?”赵匡胤打了个愣。
苟仙儿就把“铁钩担”的情况简单给赵匡胤说了一遍,说:“小哥,俗话讲,强龙不压地头蛇。您千万冷静。”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