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我有個心愿(2)

2022-09-07 18:58:14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我最大的依靠没,为支撑我们那个并不富裕的家,父亲不仅能吃苦,而且对我要求非常严。为挣生产队一年45公斤稻谷,他让我8岁放牛。为不耽误学习,我每天必须得清晨

我最大的依靠没

为支撑我们那个并不富裕的家,父亲不仅能吃苦,而且对我要求非常严。为挣生产队一年45公斤稻谷,他让我8岁放牛。为不耽误学习,我每天必须得清晨5时30分起床。正在长身体的我特别嗜睡,有时一个人骑在牛背上,任牛摇摇晃晃地走2里地,眼睛都未睁开。特别是那头“重色轻主”的牯牛,只要一见到母牛,便会肆无忌惮地狂奔,我曾无数次从牛背上被四脚朝天地扔在稻田里,摔得眼冒金星、浑身是泥。

我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怨恨。一天,我站在他跟前泪眼汪汪地质问:“爹!我是您亲生的吗?你在家里让我享受过独子的待遇吗?”父亲吃惊地看着我,停了一会儿说:“儿子,你是爹亲生的,爹让你每天去放牛,就是让你长大以后不放牛,你要知道,人一辈子很漫长,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爹只有从小不断地摔打你、磨炼你,你将来才能担重担、干大事、有出息。”

印象最深的是我上小学5年级的时候,我和爹妈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双抢”(抢割抢播),我一边汗流浃背地收割稻谷,一边不耐烦地问父亲:“爹,你看田埂上那自由自在、成双成对散步的人,他们为什么不‘双抢?”父亲说:“那是纺织厂的工人,八小时之外的时间由他们自己支配,如果你想以后像他们一样很悠闲地生活,必须得好好念书,将来才有作为。否则,你永远都走不出这块庄稼地!”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能从乡村走进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部队的党员干部,得益于父亲的严厉教育。

然而,2013年1月19日(2012年农历腊月初八),我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大婶妈在电话里惊恐万状地说:“荣贵,你爹在门前的池塘里溺水了。”

开始,我还以为自己的耳朵听错了,消息得到确认之后,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整个人站在地上轻飘飘的,身上没有一点儿支撑的力量,眼前突然一黑,一个趔趄差点儿栽在地上。怎么会这么突然!父亲昨晚还在电话里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年货已备好,只盼着我早点儿偕妻带女回家团聚。如明年方便,还准备来京参加我女儿15岁的生日庆祝。”

没想到,他昨晚在电话里与我说的那些,竟成了他留给我的最后遗言。

我急匆匆地从北京赶回桃源老家,迎着刺骨的寒风,呆呆地站在父亲溺水的地方,心如刀绞。我不知道在那个晨雾迷茫、寒气逼人的清晨,他一个人在寻求救援的时候,身体是多么的难受;在人们睡意正酣、万籁俱寂的漫漫长夜,在左呼右唤无人应答的情况下,他是多么的无助;在去池塘边清洗弄脏的手而不慎落水,在头脑清醒,而归途无力的时候,是多么的孤独和绝望。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