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历史笔记:人生需要信念(3)

2022-09-12 21:20:56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梦回先遣连,当时的学习训练强度很大,我个子不到一米七,身体瘦弱,但我不甘落后,苦练队列、单双杠、障碍、投弹、射击等基本功,尽快实现从普通百姓到一个合

梦回先遣连

当时的学习训练强度很大,我个子不到一米七,身体瘦弱,但我不甘落后,苦练队列、单双杠、障碍、投弹、射击等基本功,尽快实现从普通百姓到一个合格军人的转变。每到晚上熄灯后,我便求着喂猪的陕西老兵赵录贤(只有他那里有一盏小灯可以延时熄灯)给方便,到简陋的猪圈旁一个木凳上记录当天连队的好人好事,写成报道稿后送宣传股长张果成(后张成为共和国将军)审阅,再寄往新疆军区《战胜报》。这一年我竟然有50多篇稿件見报,入伍头一年就荣立三等功。

喜报寄往家乡,家乡政府敲锣打鼓将我的立功喜报隆重地送到我家中,可以想象当时我爸爸妈妈和亲人收到喜报后的那份喜悦。我成了团里的“名人”,但我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暗暗在心里告诫自己,要像先遣连先辈们那样,坚守、勤劳、奋发。之后,我先后两度考上军校。在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后,曾有广州、南京、长沙等地发函调我,虽然这些大城市环境条件比西北边陲不知优越多少倍,但我还是按照边防老部队首长的指示,毅然地回到了我的“高原劲旅”,用自己手中的笔继续讴歌我那可亲可敬的边陲战友的先进事迹。仅1988年,我所撰写的喀喇昆仑边防战友先进事迹的报道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军内外报刊登载了30余篇。那些年,我的工作任务格外繁重,同时我也遭遇了父母车祸等诸多挂心事,我一概无怨无悔地承担了。因为每当我感到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先遣连先辈们就似乎在告诉我:你现在再难,有我们挺进藏北那么难吗?于是,我咬咬牙,提提神,挺住了、胜利了!

氧气的缺失,极度的严寒,无际的雪域,昆仑高原长年弥漫着白色的恐怖与孤独,处处似有索命的呼喊。在边防高原服役,随时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时时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有一个甘肃籍1949年入伍的老战士吴德寿,从1951年

起连续7年牵着骆驼为先遣连及其他边防连队运送物资。1958年4月,新藏公路修通后,已转为军工的他和另一名战士奉命在海拔4000多米的一个名叫库地的地方支起两顶帐篷、一口铁锅,创建了昆仑山上有史以来第一个兵站,为过往战友服务。1962年中印自卫还击战打响了,他来到任务最为艰巨的海拔5200多米的日土兵站,一人支起四个平锅烙大饼,连续一个星期围着锅台战斗,眼熬得血红血红。任务完成后,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帐篷,发现腿肿得连裤子都脱不下来,经诊断,系过度劳累引起的下肢静脉曲张,从此左腿落下终身残疾。组织上曾多次劝他下山疗养,他坚持不下昆仑高原,长期一拐一拐地拖着残腿在高原工作。39年的高寒缺氧生活,除了左腿残疾,他的心肺肝等多个器官损伤病变,下身全部坏死,终生未娶,可恶的高原无情地毁灭了老吴再续生命之梦。老吴一辈子奉献在高原边防,一辈子没有走出昆仑山,一辈子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一辈子没有下过馆子,积攒的4万多元高原补贴一次性作为党费交给了组织。他说,他也是从先遣连走出的士兵,是受前辈们的先进事迹教育感染而立志终身奉献昆仑高原的。在采访中和他交谈时,看到他残疾乌黑的身体,我泪湿衣襟、钦佩万分。这是一个何等高贵的灵魂啊!这是一个多么可敬的老兵啊!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