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笔记:人生需要信念(5)
梦回先遣连
“先遣连”精神对我的启迪教育和激励,使我受益终身。我不仅出色完成了边防施工任务,还在昆仑高原两次考入军校深造。1986年,我从南京政治学院毕业后,又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回到了“高原劲旅”,继续履行我边防军人的使命。直至1991年,组织将我调回到了湖南省军区工作。回到内地,条件变了,任务变了,但我依然是先遣连的兵,先遣连的精神永远不能丢。1996年,率轻舟连赴洞庭湖抢险救灾,我置生死于度外抢救岳阳钱粮湖遇险群众,湖南省委省政府给我记一等功一次。因工作成绩突出,我还数次被评为原广州军区先进人武干部和先进机关干部。2003年,我又在组织关怀下转业到长沙市公安局工作,先后分管了纪检、监察、督察、审计、交警、治安、特警、警务保障和监管等多警种工作,业务不熟,我便苦钻苦学,虚心求教,得到同志们的接纳和认可,这些年来,组织上又给我数次记功,并评为维稳功臣,领导赞扬我军人作风没有变,同事们夸我像“老黄牛”。这一切的一切,源于我是先遣连的“后代”,每遇到难题和意志有所松懈时,我脑海里就浮现李秋三等先遣连英雄的事迹和身影,我必须当“硬骨头”,必须有精神风骨。所以说,“先遣连”精神指引我走南闯北,并将影响教育我的整个人生……
先遣连的战友情
先遣连让我魂牵梦绕,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战友之间的那种同生共死、患难与共的生死真情。他们136人肩负着藏北阿里的先遣任务,徒步跨越数千公里、冰封雪冻、狂风肆虐的无人区,身上冷了,互相抱着取暖;有危险了,个个迎面向前;有困难了,舍命相助。出發前,王震司令员拿出毛主席在西柏坡送给他的四支“救命药”盘尼西林送给了先遣连。1951年春节前后,高原疾病使得先遣连天天有人死亡,有时送葬的路上都在死人,每一个战友牺牲前,李秋三都想到用那4支盘尼西林救人,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一个病号都坚决拒绝使用,坚持要把“救命药”留给战友……正是这种“爱战友胜过爱自己”的高尚情怀,使先遣连永远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坚强战斗集体,任自然环境有多恶劣,任藏北反动势力有多顽固,都只能被先遣连踩在脚下。
这种义薄云天的情怀在先遣连一代一代传承着。
我到先遣连后,首先面临的是个子小、体质弱与高强度军事训练的挑战,尽管我身上有着湖南人“不信邪、霸得蛮”的性格特点,但当时难以完成队列、单双杠器械、翻越高低墙独木桥等训练课目,为此我急得茶饭不思,睡觉不宁。有天凌晨4点多,我就到器械场练单杠的引体向上,没练几下就练不动了,正为动作不得要领而着急时,排长宋林国将我的屁股托了一下,并在单杠的另一侧给我示范,手怎么伸、臀部怎么收缩、腿怎么抬,点点滴滴入脑入心。40年过去了,我至今记得天上挂着星星,风中透着凉意,身上涌着暖流的那个夜晚。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