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人生是否有宿命

2022-09-12 21:16:53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在这里与辛弃疾相遇,一 辛弃疾出生在四风闸村,因为他的存在,使村子变得不普通了。如今,残留下来的那棵千年古槐,成为辛家花园的唯一见证,传说,是辛弃疾的仆人辛安在花园里栽下

在这里与辛弃疾相遇

 

辛弃疾出生在四风闸村,因为他的存在,使村子变得不普通了。如今,残留下来的那棵千年古槐,成为辛家花园的唯一见证,传说,是辛弃疾的仆人辛安在花园里栽下了此树。辛家花园历史悠久,充满传奇。正因如此,四风闸村村庄因而得名。

我驱车三十公里,来到历城区遥墙镇,这里地处小清河畔,历史上的台侯国。一千年前,辛弃疾夜里挑灯看剑,梦醒时听到蝉鸣声响成一片。北方沦陷了,清晨的柴米油盐能填饱肚子,却填不满报国雪耻的精神。他跟随祖父辛赞站在小清河旁,看着河水向东流去,狭长的河道留下船影,祖父长叹一口气,希望辛弃疾能拿起手中的剑与金人一决高下,完成他的心愿。祖父曾在金国官至开封府,被封为陇西郡开国男。这个爵位不是普通官员所能获得的,是古代公、侯、伯、子、男,贵族的封号,代表等级与地位。辛赞年事已高,虽告老还乡,但心中仍存家国忧患。他把平生的经历用文字写下来,到如今,我们无从得知那些文字的下落。辛弃疾早年失去父亲,祖父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人物,举止言谈,诚恳坚定,都融入血液中,变成一种呐喊与力量。辛氏世系表中记载:“赞公,朝散大夫,陇西郡开国男,亳州谯县令,知开封府,赠朝请大夫。”受辛赞影响,小坦夫六岁便会吟诗。坦夫是辛弃疾的字,也是祖父为他起的乳名,意为孙儿一生平平坦坦。当小坦夫看到金人杀入中原,蹂躏百姓,村民多家破人亡,看到庄稼地变成金人的跑马场,人们四处躲藏,辛家花园成了村民的收容地,便在心中立下了大志。

坦夫一身正气,愤懑之情跃然纸上:“无边荒草接碧天,却无消息来归雁。中州农夫苦徭役,喋血胡马啮秋山。”辛弃疾六岁在辛家花园写下如此气势的诗篇,这绝不是一个意外,是辛赞的教导无处不在。这首诗被大诗人刘瞻赞不绝口,并抄到扇子上。一日,辛赞与刘瞻相聚,发现此诗,并问这是出自何人之手,刘瞻捋着胡须笑道,是来自小坦夫,辛赞望着眼前的孙儿惊叹不已。

这首诗是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气魄与胸怀。辛弃疾作为北方人,看到人们失去良田,居无定所,金人的马蹄碾压过的生命,他盼望着国家能强大起来。在这么小的年龄就写出这样的诗篇,恐怕历史上是少有的。

就在那一年,辛弃疾行礼三叩首,拜刘瞻为师,师父深知小坦夫这样的年龄有如此胸怀,将来定能成才,精忠报国。拜师后,刘瞻为小坦夫起了名字:幼安,从此,辛弃疾改坦夫为幼安,后世济南府历城县有了二安之说。一安辛弃疾,另一安千古才女李清照,字易安。二安精神生长在济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独立的人格是泉水滋养的豪情壮志,他们心系国家,与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