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人生是否有宿命(2)

2022-09-12 21:16:53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在这里与辛弃疾相遇,那天我穿越林荫小道,并没有直接去辛弃疾纪念馆,而是去看传说中的古槐。七月,阳光透过密匝的枝叶照在红色木门上,不宽的街道两旁长满白杨,人们

在这里与辛弃疾相遇

那天我穿越林荫小道,并没有直接去辛弃疾纪念馆,而是去看传说中的古槐。七月,阳光透过密匝的枝叶照在红色木门上,不宽的街道两旁长满白杨,人们扎堆儿坐在路边摇着蒲扇下棋、打牌。这种惬意让他们既失落又欣慰。失落是因他们不同于城里人,不知道理想离他们有多远,只知道一年的好收成,可以填饱肚子。而欣慰却是离自然越来越近,少了城市的喧闹。或许他们还不明白,这种生活更是城里人追求的。

来到木门前,一把铜锁阻隔我与古槐相见,透过缝隙,看到老槐树开出的黄花,飘进空气中散发出贵气。花朵开了又谢了,人们来了又走了,仿佛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轮回,我站在大院门前,寻找辛弃疾曾经留下的蛛丝马迹。据老人讲,老槐树中间都已镂空,变成枯木,三个大人伸开双臂都抱不过来。令人惊奇的是,多年枯木竟又成活,从树干侧面长出一株新树,开出繁花。每年这个季节,槐花飘落在门前,人们一天用大扫帚扫三四次,传说是辛弃疾赋予树强大的力量,才让它得以重生。这是生命的本质,令人感到命运无常。木门上是春节贴上去的春联“平安好运来,吉祥福门开”。透着喜庆的意韵。附近村民说,从有槐树的大院一直到北面公路,曾经是辛家花园,现在,只剩下这棵老树。由此可見,当年辛家花园的大门,一定有一种别样的风雅。一扇门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吉祥的寓意与古老的宅院在时空中共存。

我走到墙角,镜头对准老槐树,仿佛看到昔日主人正在晃动手中折扇,与刘瞻吟诗作画。

离开老槐树,来到辛弃疾纪念馆,门口登记人员是四风闸村村民,他热情邀请,并讲解村里的传说。纪念馆门前一片荷塘引起我的注意,这是村民自家的农田,我忽然想到,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在铅山旧居建起一座带湖庄园,取名稼轩,庄园门前是一片荷塘。荷出淤泥而不染,纯洁美丽、无私奉献、积极向上、胸怀宽广,用这些词形容莲花最恰当不过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写道: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污泥,却守住洁白,腐败的官场没有腐蚀辛弃疾的毅力和革命精神。中国的文人把它作为精神崇拜,也可以说,没有一种花可以代替莲在辛弃疾心中的地位。这种崇拜是一种文化,深入到辛弃疾的血液里。他爱莲,所以他居住过的地方定会有荷塘。

我来到院子八角楼前,石碑上的辛弃疾四方大脸,头戴幞头,身穿圆领朝服,腰间束以革带。胡须垂到圆领处,眉宇间露出老人的慈祥。依稀可见他年轻时的影子,一定是个英俊的男人。石碑下方刻有一行字:辛公稼轩名,弃疾字幼安,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卯时,出生于济南府历城县四风闸村。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