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人生是否有宿命(5)
在这里与辛弃疾相遇
从一张旧宅老照片到《清平乐·村居》,让我产生奇特的想象,所谓辛家花园,是人们赋予它在历史中的地位,而并非碧瓦朱甍、层楼叠榭的花园建筑。很多年中,我都想去铅山看辛公,看稼轩庄园,看他如何蘸着瓢泉的水,书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辛公胸贮万卷,据今现存六百多首,是存词最多的诗家,有词中之龙的称号。他与苏轼合称为“苏辛”,而苏轼现存诗词只有三百多首。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辛弃疾似乎都胜过一筹,我们不难判断出,如此创作量,这也是他远离腐败官场的真正原因。
我们喜欢辛弃疾的词,其实更喜欢他的人,他的故事在村子里传诵,为后来的人们融入浩然正气,在中华文明的链条上留下时代的印迹。他是历史上的文学巨匠,人们借助他的才华与影响,以他的名字建立起稼轩学校。从四风闸村一直往南至工业北路,被命名为稼轩路。稼轩中学是山东省名校,每年升学率都在全省名列前茅。或许因为辛弃疾本身具有的才华,仿佛是天空中的花朵,散落在历城大地上,呈现出时代气象,似乎每一个稼轩的孩子,都到达过宋代,与辛公对话,他们一转身,又回到现实,就进入了一个更大的空间。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弃疾聚众三千人马,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为掌书记。第二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此仇不可忘,不杀张安国不足以平心愤,于是,辛弃疾带领五十骑兵,生擒张安国,这次小战决定辛弃疾成败的信心。他率领义军渡淮南归于大宋。没想到的是,这成为他亲征的开始。归宋后,起初任江阴一带官府选派的京官,掌诸案文移事务。这时是辛弃疾人生中最顺利通达的时候,到宋孝宗时,官府命他任南京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的通判。运粮是军队重要差事,他时刻不会忘记报效国家,当时南归已经七年,小小通判不是他复国抗金的事业,他为国家前途担忧。建康曾为六朝古都,在辛弃疾看来却徒有空名,他难过的是,朝廷为什么不利用建康城有利的地形抗击金兵,而一味享乐。所以,他登上建康亭,写下直抒胸臆的诗句:“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辛弃疾心存远大志向,一个异乡人独自闯江南,却被人排挤。原因很简单,北方人性格直率粗犷,在他乡没有亲朋好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朋友圈,仅凭一腔热血,他又如何立足。建康城与济南府大不相同,存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当辛弃疾豪放地迈进建康壮丽巍峨的宫殿,他在南京的生涯画了一个句号。
辛弃疾是当世难得的文武全才,以恢复中原为志,站在宋朝那样一个时代里,回乡变得遥远,我想起辛公的诗句: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