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记忆:妈妈的手擀面(2)
面条
细面条就比较讲究了。和好的面团要醒一会儿,让面充分发酵;面皮要擀得尽可能薄,甚至有些巧媳妇能擀成蝉翼状;切面条时要精打细算,严控刀口,这样出来的面条就真真如黄庭坚诗中描述的“银线”般了。细面条更适合蒸。面条擀好之后,在篦子上平摊均匀,置于锅上慢蒸。之后将蒸好的面条倒入早就备好的菜锅中(多用长豆角),混在一起,再用小火焖上一焖,故老家也称之为“焖面”。出锅之前,浇蒜汁拌匀,蒜香、面香、蔬菜香就会扑鼻而来,令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焖面都是干货,很是顶饿。农忙之际,焖上一锅,美餐一顿,最出力气。工作后,我常于施工单位流连,工地中农民工最喜焖面,便宜顶饿不说,偶尔还可奢侈一回,来瓶啤酒,不仅解乏更解思乡之情。
除了粗细,面条还有宽窄之分,著名的河南烩面或安徽板面就是以宽面条为原料。同样著名的山西刀削面在形状上就会随意许多,甚至要看师傅的刀工或心情。但无论哪一种面,都是远在他乡之人魂牵梦绕的滋味。
三
面条的辅料亦多种多样。
黄瓜,亦菜亦瓜,为世人喜闻乐见,也是面条的最佳拍档之一,甚至对于凉面,少了黄瓜就无法成席了。黄瓜切成丝,面煮熟过凉水,将两者置于碗中,浇上蒜汁,搅拌均匀。由于浇了蒜汁,我老家又称之为“蒜面条”,清爽可口,尤适合于炎炎夏日食用。犹记得,夏日中午,众乡亲纷纷端碗而出,来到村中小庙屋处,各自找墙根儿蹲下,相互一看,多为“蒜面条”,然后就边闲聊边“呼噜、呼噜”地吃面,声音此起彼伏,宛若乐队演奏。吃面条若不发出声响,大抵如男欢女爱之时没有任何喘息一般,实在大煞风景。但这种特有的“呼噜”之响,有时也会演变成家庭战争的导火索,这可能是吃面唯一的副作用了。
北京的炸酱面也是要加黄瓜丝的,但它不用蒜汁,而是用酱,并且也不止加黄瓜丝,还有胡萝卜丝、豆芽菜等,据说将近二十种之多,其程序之烦琐,做工之考究,用料之精细,绝对配得上“北京”二字。遗憾的是,我来北京已有十三年之久,对炸酱面始终提不起兴致。大抵是泥腿子出身,对带着皇家范儿的食物有种天生的敬畏。我突然想起刚来北京第一次坐公交车的样子,灰头土臉又怯生生的,怪不得售票员总拿眼斜我,现在想起还依然浑身不自在。看来我还是老老实实吃自己的蒜面条为妙。
不同于我们老家爱吃蒜面,北京这边常吃的是打卤面,而西红柿鸡蛋卤应是最常见的。面煮熟后捞出,可过凉水,也可不过,然后置于碗中,上面浇上西红柿鸡蛋卤,西红柿的酸味儿搭上鸡蛋与面条的香味儿,色香味俱全,沁人心脾,令人食欲大开。可能生于北京,我儿子和姑娘对西红柿打卤面就情有独钟。他们往往将卤放满,拌匀后再吃。这在我看来已经与汤面无异,但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而且是连汤带面一起下肚,奇怪的是他们对汤面却没有这么大的兴致,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西红柿打卤面可大俗也可大雅,大俗时普罗大众人见人爱,大雅时可登堂入室成为达官贵人的“座上宾”。人世种种,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其实都不过是图一肚饱耳。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