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书报亭的老蒋和杂货店的老姜(2)

2022-09-12 20:53:02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老蒋的书报亭,书报亭的老蒋,和杂货店的老姜虽然长得像,老姜那是人渣,老蒋呢?是被诗书喂大的,连菜煎饼样的厚眼皮都是俩书袋子。书袋子里自有颜如玉,据说老

老蒋的书报亭

书报亭的老蒋,和杂货店的老姜虽然长得像,老姜那是人渣,老蒋呢?是被诗书喂大的,连菜煎饼样的厚眼皮都是俩书袋子。书袋子里自有颜如玉,据说老蒋会转诗,如花似玉、高挑出众的老婆,就是被老蒋转的几句诗歌牵动了凡心,寻死觅活,非嫁老蒋。

我到这个小城时,桃花正凤冠霞帔,烟粉缤纷,春天正蓬勃着进入高潮。而我首先亲近起来的,不是那个气派的百货大楼,而是老蒋那几平方米灰败的书报亭。说书报亭灰败,指的是外观,灰色的铁皮圈了几平方米简易的结构当墙壁,灰色的石棉瓦覆盖在屋顶上,两个长方形的书架亦是灰绿色的铁皮焊接,一节当前台,一节靠后墙,也因为使用多年的原因,斑斑驳驳,有些不负责任的草率。灰败的书报亭里,除了灰败的老蒋,就是生机盎然的报纸杂志,不说报纸每天都在发布时政、新闻、广告、花边,就说杂志,封面不是色块斑驳,就是花枝招展,内容和故事更是月月更新,和老蒋形成鲜明的对比色。这个书报亭有老蒋在,才压得住这些喧闹的颜色和文字里嘈杂的故事。我看着老蒋,常常这样想。

老蒋会写诗,又和文字为伴,却不善言辞或者说不善和人交往,我每次去,站在铁皮书架外,说,《读者》,递钱,他递我杂志,面无表情;我说,《人民文学》,他难得发声,没来;如递他一元,连话都不用说,他直接递《扬子晚报》,当天的。我接过报纸,放旁边,站在斑驳的书架前,指一下书架上的某本杂志,他身后书架上的杂志,全是热销款,他岿然不动坐在那个被屁股长年磨得油光锃亮的木凳上,读别人的故事,随手把杂志递过来,任我翻阅。有年大年初一,我去买报纸,递两元钱,向他道了声“新年好!”他难得咧了下嘴,回,有你的文章?那几年我只要在《扬子晚报》“繁星”副刊发千字豆腐块,就买两份报纸留下存根。我发豆腐块,和他转诗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凭我赢得我家大叔,文字还真帮了大忙。

书报亭的对面是县区的新华书店,一个县区的新华书店,当然没有百货商场大,在任何地方,买书的人永远没有买百货的人多。但新华书店四个字也是烫金的,炫目,一楼是实用工具书,二楼是《毛泽东选集》和马列选集以及几套中外名著装点门面,贫瘠得很。可新华书店是国营,国营的企业,拿着固定的工资,旱涝保收,从领导到职工都像散黄的鸡蛋,毫无精气神,书店几乎常年不更新,不充盈,而老蒋的书报亭,是快餐,文有《人民文学》《小说选刊》,鸡汤有《读者》《青年文摘》,大热的有《故事会》《知音》,悬疑破案的有《警方》,等等,在新华书店两层小楼的阴影或者说参照下,倒把老蒋喂得耳厚面肥、肚大腰圆。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