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书报亭的老蒋和杂货店的老姜(3)
老蒋的书报亭
有二十年,我和老蒋几乎每天照面,但交谈过的话,没有超过二十句。我喜欢这种讷言的男人,不贫,打起交道简单轻松。
是哪一天,是什么原因,老蒋的书报亭说不去就不去了,想不起来,坚持了二十年的习惯,居然说戒就戒掉了。如果不是读到第一节那段文字,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想起老蒋来,或者是否可以想起老蒋来?可是一想起,就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他。
潜意识里书报亭早不复存在了,说实话,虽然搬了家,那个地方我还是常常去的,百货大楼已改名为百大超市,依然是县区的枢纽,面积扩建了N倍,两层猛蹿至N层,物质更丰富,整个县区的百姓还有不是百姓的干部都依然来这里采购,我也隔三岔五去买东买西,奇怪的是,我每次去,都没想起往老蒋的书报亭看看,或者隔远点儿去瞟那么一眼。是因为老蒋的书报亭在西门北面而,我都是走南门吗?主要在我的潜意识里,书报亭早被百大扩建或者被电子产品取代。
万万想不到,老蒋的书报亭依然在!
总以为只要书报亭在,“可能一百岁,或者一千岁”的老蒋一直在那里,但书报亭内坐着位中年男人,玉树临风,浓眉剑目,居然和喧闹的杂志亦相得益彰。蒋师傅不在?我试探地问。他粲然反诘:我?
是老蒋的儿子小蒋。这小蒋也太明丽了,应该是随母亲了。
聊起来才知道,老蒋早几年把书报亭交给了小蒋,现在身体尚可,在家赋闲,不打牌、不搓麻将、不下棋,只看书,武林、易经、曹雪芹的红楼、邵康节的梅花易数,没有他不涉猎的领域,确切地说,不是涉猎,是研究,是钻,是走火入魔。“也好,有个寄托,要不,还真担心他闲出毛病。”小蒋用这句话总结他爹。
小蒋是要大干的。老蒋喜稳,小蒋用不接手威胁,妥协的是老蒋,老蒋唯一的条件,哪怕你要大干,这个书报亭也不能丢。小蒋买了间大门面,两层楼上,一层半地下,文学书籍占一层,余下的两层,全是小、中、高的教材和辅导书,小蒋的业务,涵盖了整个县区的学校,包括乡镇的学校,被学校和老师指定为定点书城,每位学生的手中都有一枚会员卡,买教材就有折扣。业务,像小蒋为书城取的名字,大鹏展翅,名为“鲲鹏”。如果说老蒋在书里得到过颜如玉,那小蒋就是得黄金屋了,小蒋履行了对老蒋的承诺,为书报亭请了位员工,并没把心思放在这间小小的灰败的书报亭上。
小蒋在去年夏天一场多年不遇的大雨里呛了水,“鲲鹏”因地势低洼被淹,纸张遇水,根本无抢救的可能性。这场雨让小蒋折翅伤翼,差点儿溺过去。
小蒋回到书报亭。
“我还会重敲锣鼓另开张。”小蒋说。
看我唏嘘,小蒋脱口说了句孙频的话:“无人不痛,无生活不痛。”他说,是老蒋对他说的。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