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海坛沙涨
海坛山上看沙涨
当年海坛山拔起于瓯江之滨,浩浩瓯江之水千百里奔流而来,冲撞着海坛山山脚的危岩巨石,打着漩涡,流向苍茫大海。
早在1590多年前,南朝永嘉太守謝灵运曾登海坛山一抒心中块垒,以调和、缓释心灵的负重。《太平寰宇记》卷九九云:“东山,子城西四里,其山北临永嘉江,东接沧海。谢公游此,《望海》诗云……”南北朝景平元年春天,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衣带飘逸的永嘉太守谢灵运登上了镇控江海的海坛山。谢灵运带着被朝廷新贵排挤的落寞和郁闷心情,来到当时尚处边蛮之地的温州。寄情山水,成了他排遣郁愤情绪、抒发满腹才情的一种方式。在谢灵运的潜意识里,肯定还有挥之不去的政治使命感。春日登海坛山,他本来想借明媚的春光,展望寥廓海天,驱除心底的阴霾,抒发胸中抱负,以创造开阔的心境。然而,海坛山山脚下唯有水声一片,举目处海天苍茫,谢太守虽然有心吟花咏柳,无奈旧情感伤,只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寂无助和“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惆怅。于是,这位大诗人便黯然抛下《郡东山望溟海》一诗作为其时其地心灵的写照,诗云: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策马步兰皋,绁控息椒丘。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白花皜阳林,紫晔春流。非徒不弭忘,览物情弥遒。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
星移斗转,转眼间又过了数百年,此时神奇的海坛山下,忽然不知从谁的口中开始传出一句顺口溜儿:“海坛沙涨,温州出相。”很快,这句顺口溜儿契合了温州市民心底的一种愿景,迅速在温州市民中口口相传,成了流传千百年不衰的谚语。
谚语很浅显,就是说若某一天海坛山脚下湍急的瓯江中出现积沙,温州就有辅弼人君、匡扶社稷的人杰出现。这有科学依据吗?我们努力作“解谶”般的猜想而不得要领。于是我们只好认定,发明这句谚语的人,是以玄虚的风水理念,创造了“环境决定论”的论调,故意让世人去拆解东瓯人才与地理环境转变的关系。或者从深一层意义来说,以江河地理环境变化做理论铺垫,树立封建社会学人士子人生终极追求的这一个目标以带动群体,以期待温州在地域文明中能出现文星煌煌的局面。
却也正好,东瓯的文运,在谚传中开始昌明。南宋时期,温州一改隋唐时代科举的颓运而萌发春意,而且一经发轫,便满堂春色。据史料记载,在封建社会擢才取士最权威的科举考试中,南宋150多年间,温州共考取进士1100多名,在当时全国科名最盛的浙省各州中排名第一。真可谓地灵人杰,赫然光耀于牛斗。
当时南宋温州学子木待问曾被舆论称为“海坛沙涨,温州出相”的“应梦贤人”。木待问于1163年应礼部试,中“省元”,又因皇帝居丧不能临轩亲策而以“省元”擢为状元,时年仅24岁。木状元以年少英才掇巍科,温州父老对他寄予了相当大的厚望,热切希望他“致君尧舜,匡时济世”。同乡好友甄龙友在他的《南乡子·寿木状元》一词中,特别提到“海坛沙涨”这句谚语,以示谶说的徵应,词曰:“十月小阳春,放榜梅花作状元,重庆礼成三日后,生贤。第一龙飞不偶然。劝酒自弹弦,更著班衣寿老仙,见说海坛沙涨也,明年。此夜休嗔我近前。”其时,迷信这句带谶语成分的谣谚的,不仅仅是文人甄龙友一人,就连当时的状元王十朋也在木待问的脱颖而出和“海坛沙涨”现象之间画上了必然的等号,他在《答木状元》一文中赞道:“成赤壁之捷,年正类于周郎;振赋海之名家,符涨沙之胜地。”“海坛沙涨,温州出相”不仅昭示温州人才的发展机遇期,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确实成为勉励温州士子奋发向上的精神嘉言。到了宋末,温州乐清出了位叫刘黻的士子,中景定三年进士。刘黻忠勇耿直,一身正气,和抗元英雄文天祥属同一人格特征。文天祥在《贺刘尚书黻》一文中就引用温州谚语,以“采石江流,更展中书之略;海潭(坛)沙涨,遄符宰相之谣”的话语激励之。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