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海坛沙涨(2)

2022-09-12 20:52:13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海坛山上看沙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呐喊,喊出了东瓯学人士子决心摆脱平庸、追求进步,从而达到实现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人生最大价值的目标。我们

海坛山上看沙涨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呐喊,喊出了东瓯学人士子决心摆脱平庸、追求进步,从而达到实现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人生最大价值的目标。我们不去求证谣谶与温州人才产生的必然性关系,我们且去粗略推求东瓯产生人才的过程。南宋时,都城迁来临安,离温州近了,温州在国内地理大格局下的环境地位变了,这似乎是决定温州人文蔚盛的一项重要因素。其时,温州从地缘上与文化中心接近了,社会经济发展了,学子得科举仕进风尚熏习更深了,科考行程更便捷了,等等,都得益于这个地理环境大格局的转变。

到了明代,温州真的出了两位名声显赫的阁臣,那就是万历《温州府志》上提到的“应谶”之人,城区的黄淮和永嘉场的张孚敬。以张孚敬为例,张孚敬出生永嘉场,背靠大罗山,东临大海,年年岁岁,大片的海涂淤积为“吉壤”,并被勤劳智慧的永嘉场百姓辟为盐场和田园,其地理环境的优化和人才之间的关系却也真符合了“环境决定论”的逻辑。永嘉场盐业发达,经济条件好,“仓廪实而知礼节”,才人学子凭借坚实的经济基础,专心力学,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人们不必登海坛山“验证”瓯江中是否沙涨,张孚敬就成了主观努力下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产物”。

“海坛沙涨,温州出相”,历史的宿命观,为温州文化品位的追求树立了一种期待。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