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小说节选:没有故乡的孩子(19)

2022-09-16 20:14:58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1,潘慧不推辞。吴向葵又买了个好看的背包,把尿不湿装下,背在潘慧的背上,潘慧一下子年轻了许多。吴向葵说:咱请你吃顿饭,咱们好好大吃一顿!潘慧

-1

潘慧不推辞。吴向葵又买了个好看的背包,把尿不湿装下,背在潘慧的背上,潘慧一下子年轻了许多。吴向葵说:“咱请你吃顿饭,咱们好好大吃一顿!”潘慧说话了:“这辈子什么时候见你请咱吃过饭?”“这不就请了吗!”这话让潘慧眼角泪光一闪。

走到一家药店门口,潘慧替吴向葵买了大山楂颗粒和舒肝颗粒。吴向葵胃肠不好,以前这些药都是吴向葵自己买的,潘慧从来不替他买药。那时候潘慧说:“吃药自己买。咱要买,就给你买好吃的,买药成什么话。”那时候潘慧不但不帮他买药,就连他住院,也很少到医院陪护,她觉得不管在什么地方,没有吴向葵办不到办不好的。潘慧把药递给吴向葵说:“如果要用吗丁啉,你自己回去买。别忘记了,不要连续吃得太多,吃过量,当心乳房增大。”

“增大有啥不好?”吴向葵把一双手摊到胸前,做出托举的样子说,“自给自足,丰衣足食!”这样不入流的调笑,在他们交往之后、孩子的外婆住到家里来之前是家常便饭。久违的噱谑,把吴向葵和潘慧都逗笑了。身旁穿梭往来的人,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一对刚刚离婚的夫妇。在过往行人的眼里,他们更像两个认识多年的朋友或者兄妹。

远远地,他俩闻到香河肉饼的气味。这是他们从知晓世事开始就热爱的食物,这么多年走南闯北,再也没有遇到过这么好吃的肉饼。循着香味往前十几步,果然见一肉饼铺。两个六十多岁的老伯主阵,两个年轻的小伙儿负责跑堂,一个年轻姑娘在柜台后收银。

这饼过去吴向葵在家也做,近二十年没心情,再没有做过。吴向葵见两个上了年纪的大师傅在案桌和烘炉前忙碌,就知道,全天下估计就这儿的肉饼还能算正宗传统的香河肉饼了。只见这店里的肉饼,三个摞在一起不过半寸厚。个个儿一般大,一般圆,直径在一尺半开外。像是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吴向葵记着,做这种肉饼,功夫就在擀皮儿上,功夫高的师傅擀出来的皮儿,又薄又软又大,没一点褶。放到铛里烙,烙出均匀一色焦黄的嘎渣儿。火候一到,饼就鼓成球样。别的地方的饼子烙出来也能鼓,但做不到皮薄如纸,稍不留神还会漏气,而香河肉饼不但面皮薄如纸张,还从来不会漏馅儿漏气。

这时候,吴向葵看见两个师傅老伯用长毛刷在鼓的肉饼两面刷油,面皮被油混得半透明,几乎看得见里边嫩生生香喷喷的一层肉馅儿。稍微转个方向,整一个搬到食盘里,偌大的饼,虽酥不碎。

吴向葵看得半天不走。潘慧问:“这就是你说的好好大吃一顿?”

“师傅,给咱来三个整个儿的!”吴向葵招呼好师傅,进店到吧台买单。回头师傅说:“你俩能吃?”意思是说这是五六个人的量。吴向葵说:“一个切了就这儿吃,另外两个分开打包。”说罢,招呼潘慧进店坐了。进门的时候,两头瞅瞅,见隔着五家店铺是一家折叠舍豆浆,便对潘慧说:“你在这坐一会儿,咱去买两杯豆浆。吃的有了,喝的也不能少。”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