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没有故乡的孩子(20)
-1
一切齐备,一小伙子送来蘸饼的两碟醋和大蒜泥。开吃的时候,吴向葵说:“别看这饼子简单,走出香河就吃不到。你看,这松脆劲儿,跟和面时加酥的时间和多少有关,全看手艺。再看这馅儿,不能放案板上死剁,得剁到合适,翻过来用刀背砸,砸成肉泥,加水、姜末儿和调味品,做的时候加香油……”
“你像大师傅,”以前潘慧最不喜欢吃饭的时候听他嘚吧嘚吧直叨叨,她认为吃饭就该好好吃饭,她说,“以前没见你做过?”
“从前住大学城那地儿,最初咱家隔壁就是一家卖香河肉饼子的,自小看都看会。说是看会其实没真会,遇到你之前,咱在家里试过几次,起酥弄不好,整出来的饼子,不是漫天崩渣,就是硬得像铁。那时候粮食珍贵,谁舍得拿来做实验啊!”
潘慧盯着豆浆杯子上的“折叠舍豆浆”几个字看了又看。吴向葵指着饼和豆浆说:“这儿,这儿,都是香河的特产。”潘慧还盯着那几个字看,吴向葵知道她在等他讲故事呢。这豆浆能有什么故事?舍豆浆是有传说的,“折叠”二字做何解释?真难倒了吴向葵。刚才在买豆浆的时候,吴向葵注意到“纯手工制作”几个字,这豆浆喝起来,真像小时候喝过的味道。吴向葵灵机一动,把一个施舍豆浆的故事,移到这上面来。他说:“关于这豆浆,是有传说的。相传,有个姓王的姐姐结婚不久,丈夫就被官府抓走充军,死在边关。撇下王姐姐和一个十几岁的小叔子,日子没法过了,幸好王姐姐娘家是卖豆腐的,于是,王姐姐跟小叔子做起了豆腐买卖。过了几年,小叔子长大了,要娶嫂子为妻,闹得满城风雨,谁见了都不同意。恰恰在这时候,香河一带闹瘟疫,一家一家的人说没就没有了。豆腐没人买得起,他们便卖豆浆,后来,豆浆也没人买得起了,他们干脆把最后几十斤黄豆都做成豆浆,免费送给大伙儿喝。豆浆刚刚煮好,门口来了一老一少,饿得快不行了,两人把这一老一少背到灶前,给他们喂豆浆。老太太吃了没几口,突然呛咳起来,哇的一下,把嘴里没吞下去的豆浆吐进豆浆锅里。两人呆住了。好在那时候的人不太讲究,架起火来重新烧开再送出去。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乡亲们喝了这锅豆浆,没过几天病就好了。之后,這桩阿叔接嫂的婚姻被乡亲们认可,再也没有流言蜚语了。”
潘慧眼泪下来了。这么多年,她第一次耐心听吴向葵讲完一个故事。吴向葵爱听故事爱读书,满肚子都是故事,人群中只要有吴向葵,就有听不完、不重调的故事,可就因为她老娘嫌弃他用嘴巴挖祖坟,就因为她认为吃饭就该好好吃饭,不应该吧唧吧唧说话,弄得再也没有声音。潘慧说:“吴向葵,委屈你了,咱后悔不让你痛痛快快讲故事。”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