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没有故乡的孩子(23)
-1
看见秋玉米,吴向葵想起大学城那地儿曾经有过的窝棚,想起那个遥远得无法言说的被晚霞装点得缤紛多彩的黄昏和起初缀满星星、后来月光盈盈的夜晚。他想起朱可以,不晓得这个有洁癖倾向的经理跟潘慧处成啥样了。他还想起他的儿子吴潮白,两年多了,这个国际公民没有给他打一个电话,也不知道是回国了,还是拿到绿卡在国外定居下来了。吴向葵的电话十多年没有变过,以前没有变的必要,现在不敢变,总想着儿子哪一天会打过来——也不知道这小子跟***妈打过电话没有。这孩子跟他的关系,只有一段生养关系,没有恩,也没有爱。这二十多年,吴向葵没有在吴潮白面前表露出一丝一毫让孩子感谢养育之恩的意思。被人喊作爹,总得付出,在孩子成年之前,即使卖血卖肉来抚育,都是责任所在。谁知道还是仇恨至此。吴向葵经常安慰自己:“只当我为前世的罪孽还了债!”
“向葵,来帮个忙!”女人在厨房里招呼他。刚才说把几袋新米顺一顺,免得挡脚挡手。肚子里的崽儿五个多月了,不管掩不掩盖,都大出怀,再过四个月就要生了。对这个即将诞生的生命,吴向葵心头不仅期待,暗暗发誓,无论男孩儿女孩儿,他一定要好好教育,好好引导,吸取在吴潮白身上的教训,出不出类拔不拔萃另说,至少不要再忘本。
吴向葵决定,等到入冬,他要把女人的老宅翻建起来,让它成为他的这个孩子不变的家。他会告诉这个孩子:“不管你爹从哪里来,孩子你永远别忘了,这里是你的血地——你的母亲为生你流下第一滴血的地方!”
电话铃响了,显示归属地为包头市。吴向葵没接,他从來没有交过内蒙古的朋友,更没有那边的生意,不是骗子电话,就是骚扰电话。第二遍他也没接,到第三遍,他觉得这世界上大概没有这么百折不挠的骗子,揿下接听键。
“吴向葵,咱,潘慧。”声音是她的声音,但听上去并不喜庆。
“你,”一切太突然,老话说得好,中国人不能想,一想就到眼面前,吴向葵问,“你啥时候上了包头?”吴向葵想,龙珠骐达的工程早该完工了,他们的老板多半接到了包头的工程。
“咱一直在廊坊。这号是充话费送的。”潘慧的声音不疾不徐。
吴向葵想这倒神奇,啥时候充电话费送我北京的号试试。整整一年时间没有联系,没啥事她肯定不会打电话来。吴向葵问:“哦,你找咱该有什么事?”
“你的小儿子出生三个月了!”潘慧的声音仍然不疾不徐。
吴向葵听成他的儿子吴潮白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出生三个月了,意味着他做爷爷啦。一瞬间,三分喜悦七分恼怒一起冲上脑门儿:“那小子啥时候结的婚?儿媳妇是哪个国家的?”那么大的事情,再看不上他这说老不算老的老家伙,只要给他发一条短信,他必然厚礼相待。做老子的人有做老子的人的气度。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