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辑:幸福之河的鱼
-1
洄游,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很简单:“海洋中一些动物(主要是鱼类)因为产卵、觅食或季节变化的影响,沿着一定路线有规律地往返迁移。”
之所以产生上述题目,实在是出于不久前的贵州开阳之旅,来去匆匆不过三天,参加的是首届华人散文诗研讨会,地点在“富硒之乡”和“散文诗之乡”的开阳,旧属安顺,今归贵阳,一个山清水秀的所在,我在二十六年前生活过两个月的地方。
二十六年前,我二十六岁,是解放军的一名接兵部队的排长。住的地点离县城几十公里,当时叫青禾区,现在改为禾丰乡,在区税务所的小楼上,无电话、电视,亦无报纸、刊物,居然顺顺当当地熬过了六十天,而且是天寒地冻的正月间,现在想想真有些不可思议。
我在开阳接新兵,接那些住在深山箐上的布依族、苗族战士,他们大多出生在上世纪的60年代初期,由于出生时赶上“三年困难时期”,他们普遍的身材不高,营养不良,我和武装部长曾拿着一根一米六的竹竿挨个儿比画,矮于竹竿的一律剔除,还真把不少人给剔了出来。剩下的体检、目测、政审,最后家访,四关过后,这批开阳子弟便穿上崭新的军装,虽然还没有帽徽领章,但显见地威武挺拔了许多,由我们领着,先乘汽车,再坐火车,“叮叮哐哐”地入云南赴戎机了。青禾的士兵不少人第一次到县城,第一次乘汽车,火车更甭提了,连见都没见过,他们的新鲜兼新奇是异常强烈的。这是在1978年的3月5日。一年过后我们和邻国发生边境冲突,史称“自卫反击战”,这批开阳士兵在战场上表现很好,不过,其时我已转业回北京,在《文艺报》当一名编辑,战事离我虽远,可内心从没少过挂牵。后来著名的“老山英雄团”就出在我的部队,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表现的也是我的部队。我们留在部队的战友们,当时一起当排长的伙伴,由于战功卓著,有好几个成为将军,偶一聚会,谈起当年,都乐不可支。
可见回忆本身就具备“洄游”的性质,精神洄游。
此次走开阳,于我而言,是一次从精神到物质的洄游。禾丰是觅食的浅滩,我觅的食品是二十六年的岁月,我洄游的河流也是岁月的河流。因此,从北京一下飞机,见到第一个接我的开阳司机小王,浑似见到亲人一般。小王刚刚三十岁,说起二十六年前的往事,他一脸的茫然。在难得的灿烂阳光下直奔开阳,我感到自己异常兴奋,这大概是大自然中每一种洄游动物的本能所致。
第一夜没有住在開阳,而是到邻县修文的一处叫作“珍珠岛度假村”的地方栖息。来了百十余名散文诗作者和诗人,分别来自东北、山西、湖南、新疆、四川,还有香港、台湾,熟人不少,四川老诗人梁上泉和台湾老诗人金筑都应邀而至。说起开阳的散文诗作者队伍,居然有上千人之众,大家都为这个数字感到吃惊。散文诗在全国影响有限,在诗坛亦属弱小民族,唯独在开阳得天独厚,这应该归功于县文联主席兼贵阳市作协副主席刘毅。他是一个执着的散文诗发烧友,自己写一手漂亮的散文诗,还带出了一支乡土气息浓郁的散文诗队伍,让极洋气的散文诗这一艺术形式与开阳的山水风物结成同盟,刘毅功不可没。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