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品:鹅湖寺名垂千古(2)
-1
朱陆素有函信,晤则吟哦相和,破题于为学之道。针对孔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朱熹提出博文而后约礼,象山认为约礼则博在其中;象山主张尊德性立乎其大,朱熹强调,道问学格物穷理;朱称陆学疏略,陆说朱学支离;朱指陆因袭禅宗,陆言朱见道不明。双方唇枪舌剑,从经义到系辞,由为学而论人,古今纵论汪洋恣肆,阐幽探赜旁征博引,抵瑕蹈隙允恭克让,濠梁激辩三日未果。俊采逸韵旷世绝伦,洪钟巨响千古回荡。
三年后,朱熹仍对鹅湖之会铭感萦怀,对二陆虔心景佩赋诗以寄“: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后世学人对鹅湖之会亦多崇奉,吟咏无数。明代诗人李奎慨叹“:鹅峰耸翠插苍冥,晓日蒸霞映画屏。树色远涵千嶂碧,湖光倒浸数峰清。香生深谷幽兰绽,声渡馆林好鸟鸣。朱陆先贤曾会此,令人千载仰雄名。”
几位学者一次沙龙,何以竟成文史豐碑千古绝唱?
——巅峰对决。朱熹博采众长,集传统文化大成;《四书集注》重构儒学体系,被后世奉为金科玉律,不仅作为科场程式取士标准,而且规范世人言行,影响文化走向;其“理在君上”思想,早于《大宪章》“王在法下”。陆学是中华文化瑰宝。重视意识与思悟,是人类早期文明普遍现象。古希腊多有述及,至柏拉图则成体系。在东方则长期滞于萌芽,至佛道兴,心性乃受关注。然象山以心为本,推群独步开宗立派。三百年后经王守仁衍进,成为中华文化新高峰,远播海外。
——论辩争鸣。任何理论都是从某个角度观照世界,反映局部且不断变化。波普提出科学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置疑是谬论之死穴、进步之引擎;争鸣意义就在于变换角度以匡不逮。朱熹前与湖湘学派张栻论道,后同浙江才俊陈亮激辩,间或受权贵打压;象山心学孑立不群,亦于质疑中一路走来。所以,朱陆理论皆在高强度锻砺中绳愆纠谬,去短集长,一法界心。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一次思想爆炸,硕果累累星辰满天。鹅湖之会重现稷下,让辩论之花千年后再次绽放于中华。
——平等互敬。封建文化悠悠千载,数不尽的权贵世族门阀宗派,看不完的森严等级党同伐异;依附有余独立不足,只见尊卑未有平等,故难有论辩争鸣。朱陆潜心学理人格独立,方能平等相待不卑不亢。鹅湖之会,象山三十六岁初任县吏;朱熹长九岁,十二年前便应诏入对,出道早地位高,学养深厚名震遐迩。然擂台上雄辩强据,交锋后尊重有加。六年后象山率弟子赴南康访朱熹,并应邀于白鹿洞讲习,弘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朱熹倾心拜聆辑稿成册,命笔题跋,定为朱门必读,并刻石镌碑以示虔敬。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