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情景记忆(7)

2022-09-16 19:51:33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许多鸟父母都在养儿育女,忙得无暇啁啾,褐柳莺却只在枝子上鸣唱。前几天来,看见它站在山路旁的一株槐树上,今天来,它还在槐树上,我便以为它是

许多鸟父母都在养儿育女,忙得无暇啁啾,褐柳莺却只在枝子上鸣唱。前几天来,看见它站在山路旁的一株槐树上,今天来,它还在槐树上,我便以为它是喜欢槐树的。槐树确实不一般,枝形秀美,叶子婆娑,开花季节,一树白花独自芬芳,不像青杨,叶子粗笨,树干魁梧,开出的花仿佛大毛虫。国槐是北方的树,但有南方气质。褐柳莺是北方的鸟,鸣唱起来却像南方的鸟。褐柳莺站在槐树上,就有些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味道。别人儿女成群,显然它不稀罕。它站在属于自己的高枝上,它的小尾巴是一把扇子,随着歌喉有节奏地打开闭合。

尾巴随歌喉而动的,还有大杜鹃。大杜鹃唱歌时尾羽散开来,左右摇摆,我说过的,它唱歌时像一位穿着曳地长裙的女歌手。眼前的褐柳莺,则像弯下膝盖道万福的少女。

褐柳莺长得普通,除却两道棕白色长眉纹,便是一只外形纤巧的褐色小鸟,黑眼珠,小嘴巴小腿。如果不曾亲自聆听它鸣唱,还以为它的叫声也不过是“吱吱”“啾啾”。然而,它毕竟是一种柳莺,是鸟儿里的音乐家,即使随便吱一声,也暗合美学上的抑扬顿挫。蒲松龄《聊斋志异》写连锁给杨于畏弹琵琶:作“蕉窗零雨”之曲,酸人胸臆,杨不忍卒听,则为“晓苑莺声”之调,顿觉心怀畅适。站在槐树下,听褐柳莺鸣唱,确有心怀畅适之感。若琴论家来听,说不定会将褐柳莺的鸣唱归于“达则兼济天下”的和乐之畅。

而林子深处的杜鹃和斑鸠,吟唱的主题,永远是乐道而不失其操的独善其身。

松鸦

民间之所以将松鸦和戴胜都称作“山和尚”,总结起来大致有两种原因:其一,它们的羽色,有点儿像和尚穿的袈裟;其二,它们的鸣声似和尚念经。这第二个原因,我实在不能赞同。戴胜叫起来,似布谷又像斑鸠,不过,布谷将两音节隔得山一程水一程,全是忧愁,斑鸠喜欢用“咕——咕——咕”三音节诉说。戴胜只是潦草地“咕——咕”两声就作罢,松鸦呢,多是沙哑短促的“啊——啊”声,缺乏美感。和尚念经总不该这样吧。至于羽色,戴胜以栗棕为主,杂以花斑,青藏高原上的松鸦大体粉褐色,这两者都接近赤褐的袈裟,还算说得过去。如果就形象而言,戴胜更似帝王。松鸦,按照埃诺斯?米尔斯的说法,是“知识分子,也是贵族、独裁者和专横者”,但在我看来,松鸦更像一位高智商的花花公子。

好事的科学家拿松鸦做实验:盛水的长颈瓶里装几只虫子,水只盛到一半,旁边分别放一些软木塞和石子。松鸦先将石子啄进瓶中,水面稍有升高。再将软木塞啄进瓶子,木塞飘到上面,水面并没升高。松鸦判断良久,终于只啄石子,放弃软木塞,最终水面升到一定高度,松鸦吃到虫子。有科学家说,松鸦的智慧相当于六七岁的儿童。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